《喜迁莺》

时间: 2025-01-27 04:00:46

微雨後,落花天。

娇态病恹恹。

怕人猜著是相思,成日不开帘。

宝钗横,蝉鬓乱。

院宇待人归尽。

缓移莲步玉阑前。

纤手招花钿。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喜迁莺

作者: 吴龙翰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微雨後,落花天。
娇态病恹恹。
怕人猜著是相思,
成日不开帘。
宝钗横,蝉鬓乱。
院宇待人归尽。
缓移莲步玉阑前,
纤手招花钿。

白话文翻译:

细雨过后,花瓣纷纷落下,
她的娇态显得病恹恹的。
担心他人猜测自己是在思念,
整日不敢拉开窗帘。
头戴着宝钗,鬓发凌乱,
庭院中等待着那个人归来。
缓缓移步来到玉栏前,
纤纤素手轻轻招呼花钿。

注释:

字词注释:

  • 微雨: 细小的雨。
  • 娇态: 指女性的柔美姿态。
  • 病恹恹: 形容病态或无精打采的样子。
  • 怕人猜著: 担心他人猜测。
  • 宝钗: 一种装饰头发的饰物。
  • 蝉鬓: 形容头发凌乱,像蝉翼一样。
  • 莲步: 形容女子轻盈的步伐。
  • 花钿: 一种用花纹装饰的头饰。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其中“宝钗”与“莲步”均为古代女性美的象征,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女性的柔美与温情的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龙翰,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婉约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词作常反映出对女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的时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女性思念之情的细腻感受,反映了社会对爱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喜迁莺》是一首极具情感和画面感的词作。诗中通过细雨和落花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柔和而略显忧伤的氛围。词中的主角似乎在思念一个人,因而表现出病恹恹的状态,生动地描绘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与苦闷。

"怕人猜著是相思,成日不开帘"一句,生动地表现了她内心的挣扎与不安。她担心他人会猜到自己的情感,因此选择闭门不出,显得更加孤独与无助。通过“宝钗横,蝉鬓乱”描绘出她的慵懒与忧愁,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脆弱的一面。

后面几句则转向一种期待与渴望,尤其是“缓移莲步玉阑前,纤手招花钿”的描写,展现了她对那个人归来的期待,细腻的动作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柔的美感。这种情感的对比与交织,使得整首词在细腻中透出深刻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爱情复杂情感的敏感把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微雨後,落花天。
    • 描述了细雨之后,落花纷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唯美而静谧的氛围。
  2. 娇态病恹恹。
    • 她的娇美状态透露出病态,暗示内心的忧伤。
  3. 怕人猜著是相思,成日不开帘。
    • 由于思念,担心别人猜测自己的情感,所以整日不敢拉开窗帘,表现出一种隐秘的情感。
  4. 宝钗横,蝉鬓乱。
    • 描绘她的头饰与凌乱的发型,暗示她的心境与情绪。
  5. 院宇待人归尽。
    • 表达出她在庭院中静静等待,渴望对方的归来。
  6. 缓移莲步玉阑前。
    • 描绘她轻盈的步伐,向玉栏走去,展现出她的优雅。
  7. 纤手招花钿。
    • 轻轻招手,似乎在呼唤某个心上人,展现出温柔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蝉鬓乱”比喻头发的凌乱,生动形象。
  • 拟人: “待人归尽”,赋予庭院以情感,表现出等待的心情。
  • 对仗: 词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同时又显现出因相思而产生的忧愁,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常有的脆弱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雨: 代表细腻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
  • 落花: 象征爱情的无常与离别。
  • 宝钗: 代表女性的美丽与优雅。
  • 莲步: 象征女性的轻盈与婉约。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与对情感的敏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吴龙翰
    D. 温庭筠

  2. 诗中“怕人猜著是相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愤怒
    D. 失落

  3. “宝钗横,蝉鬓乱”中“蝉鬓乱”形容的是?
    A. 美丽的头发
    B. 凌乱的头发
    C. 整齐的发型
    D. 头发的颜色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秦观《鹊桥仙》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女性对爱情的思念,使用的意象与情感都呈现出相似的特点,但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吴龙翰的作品则通过环境描写与动作展示了女性的外在状态与内心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