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鹘》
时间: 2024-10-07 04:40: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义鹘》
阴崖有苍鹰,养子黑柏颠。
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
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
力强不可制,黄口无半存。
其父从西归,翻身入长烟。
斯须领健鹘,痛愤寄所宣。
斗上捩孤影,噭哮来九天。
修鳞脱远枝,巨颡坼老拳。
高空得蹭蹬,短草辞蜿蜒。
折尾能一掉,饱肠皆已穿。
生虽灭众雏,死亦垂千年。
物情有报复,快意贵目前。
兹实鸷鸟最,急难心炯然。
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贤。
近经潏水湄,此事樵夫传。
飘萧觉素发,凛欲冲儒冠。
人生许与分,只在顾盼间。
聊为义鹘行,用激壮士肝。
白话文翻译
在阴暗的悬崖上有只苍鹰,栖息在高高的黑柏树顶。白蛇爬上了它的巢穴,肆意地享用着它的鸟雏。雄鹰远飞去觅食,雌鹰却因失去孩子而哀鸣。强大的鹰无法被约束,小鸟们毫无生存的机会。鹰的父亲从西边归来,翻身进入浓烟之中。不久,雄鹰翱翔而出,愤怒的情绪通过呼啸传达。它在斗上展翅孤影,鸣叫声穿越九天。翅膀的鳞片从远处脱离,巨大的头颅撞击着老树。高空中获得了腾飞的空间,短草也因它的飞翔而弯曲。折断的尾巴能让它自由降落,饱满的肚子已经被穿透。虽说生命已经灭绝了众多雏鸟,死后也能留名千年。世间万物都有报应,及时的快意才是最珍贵的。如今真正的猛禽最为难得,急需时刻心中明亮。功成之后去向何方,所用与舍弃何其贤明。最近在潏水边走过,这事是樵夫传闻。微风拂动着白发,凛然欲冲破儒生的冠帽。人生中所有的分离,都在一瞬之间。聊作义鹘之行,激发壮士的豪情。
注释
- 苍鹰:一种大型猛禽,象征力量与自由。
- 黑柏:指高大的柏树,寓意栖息的高地。
- 白蛇:象征危险与敌人,白色的蛇常常被视为带来不幸的象征。
- 雄飞:雄性猛禽飞去寻找食物,表示生存的艰难。
- 雌者鸣:雌性鸟因失去孩子而哀鸣,表现出母爱的痛苦。
- 黄口:指幼鸟,象征脆弱与无助。
- 痛愤:愤怒的情感,表达对失去的控诉与不满。
- 斗上捩孤影:在斗中展翅,孤独的身影象征孤独与坚持。
- 修鳞:指翅膀的羽毛,象征自由与飞翔。
- 生虽灭众雏:虽说生命已灭绝,但留名千古,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著称,关注社会民生,表达对时局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义鹘》写于杜甫流亡生涯的时期,表现了对生命与挣扎的深刻思考。杜甫经历了战乱,目睹了无数的生离死别,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生存、亲情与自由的关注。
诗歌鉴赏
《义鹘》一诗通过苍鹰与白蛇的对比,展现了生命中的挣扎与无奈。诗的开篇便以阴崖苍鹰引入,苍鹰象征着强者,然而在生存的斗争中,连强者也难逃命运的波折。白蛇的出现预示着对苍鹰后代的威胁,母鸟的哀鸣更是将那份失去的痛苦深刻地传达给读者。整首诗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表明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在形式上,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象征,展现了深邃的意象。通过对鹰的描绘,表现出高空的自由与孤独,同时也隐喻了人类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诗的最后,杜甫以“聊为义鹘行”收尾,将个人的情感与壮志结合,表达出一种不屈的精神。整首诗不仅是对生存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壮士豪情的激励,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人文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阴崖有苍鹰:描绘出苍鹰栖息的环境,暗示了力量的象征。
- 养子黑柏颠:黑柏树高耸,象征着高贵与力量。
- 白蛇登其巢:白蛇的入侵象征着外敌的威胁。
- 吞噬恣朝餐:白蛇肆意吞噬,表现了生命的残酷。
- 雄飞远求食:雄鹰远去觅食,体现了生存的艰难。
- 雌者鸣辛酸:雌鹰因失去孩子而哀鸣,表现母爱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苍鹰比作强者,白蛇比作敌人,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描述雌鹰的哀鸣,赋予鸟类以人类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表现出对生存斗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壮士豪情的激励。诗中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展示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鹰:象征力量与自由,代表强者的挣扎。
- 白蛇:象征外敌与危险,暗示生活中的威胁。
- 黄口:象征脆弱与无助,表现生命的脆弱性。
- 高空:象征自由与追求,代表目标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义鹘》中的“苍鹰”象征什么? a) 力量与自由
b) 脆弱与无助
c) 母爱与哀鸣 -
白蛇在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a) 友好的生物
b) 威胁与敌人
c) 强大的鹰 -
诗中提到的“黄口”指的是什么? a) 幼鸟
b) 成鸟
c) 蛇
答案
- a) 力量与自由
- b) 威胁与敌人
- a) 幼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义鹘》与李白《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但杜甫更侧重于现实的无奈,李白则表现出豪放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