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良辅知宿松》
时间: 2025-01-11 12:57: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台门下见铜章,前后清朝共宠光。 意气古称燕慷慨,科名今此汉贤良。 山多黍稌知秋熟,县有弦歌爱日长。 十五年前同辈少,杏花阴里忆升堂。
白话文翻译:
在银台门下看到了你的铜印,你和前后的清朝官员都共享着荣耀。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燕地的人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而你现在以科举之名,成为了汉地的贤良之士。 山中多有黍稌,预示着秋天的丰收,县里常有弦歌之声,让人喜爱这漫长的日子。 十五年前,同辈的人还很少,我在杏花树荫下回忆起我们一起升堂的情景。
注释:
- 银台门:古代官署名,此处指官府。
- 铜章:古代官员的印章,此处指官员的身份。
- 清朝:指清朝时期。
- 燕慷慨:燕地(今河北一带)的人以豪爽、慷慨著称。
- 科名:科举的名次,指通过科举考试。
- 汉贤良:汉地(今中原地区)的贤良之士。
- 黍稌:古代的两种粮食作物,此处泛指粮食。
- 弦歌:指音乐和歌唱,此处指文化氛围。
- 杏花阴:杏花树下的阴影,此处指美好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湖广长沙人。他是明代中期的文坛领袖,诗文创作颇丰,风格清新自然,尤以诗见长。此诗是李东阳为送别赵良辅知宿松而作,表达了对赵良辅的赞赏和祝福。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赵良辅可能是李东阳的朋友或同僚,被任命为宿松的知县。李东阳在诗中赞扬了赵良辅的才华和品德,并表达了对他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赵良辅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其才华和品德的认可。首联以官府的荣耀为背景,凸显了赵良辅的地位和成就。颔联通过对燕地和汉地的对比,强调了赵良辅的慷慨和贤良。颈联以自然景象为喻,预示了赵良辅在宿松的丰收和文化繁荣。尾联则通过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祝愿。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 首联:通过“银台门下见铜章”和“前后清朝共宠光”,描绘了赵良辅的官职和荣耀,展现了他的地位和成就。
- 颔联:以“意气古称燕慷慨”和“科名今此汉贤良”,对比了燕地和汉地的特点,强调了赵良辅的慷慨和贤良。
- 颈联:通过“山多黍稌知秋熟”和“县有弦歌爱日长”,以自然景象为喻,预示了赵良辅在宿松的丰收和文化繁荣。
- 尾联:以“十五年前同辈少”和“杏花阴里忆升堂”,通过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多黍稌知秋熟”,以山中的黍稌比喻丰收的景象。
- 对仗:如“意气古称燕慷慨,科名今此汉贤良”,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赵良辅的赞美和祝福。通过对赵良辅的才华和品德的认可,表达了对他的美好祝愿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 银台门:象征官府和荣耀。
- 铜章:象征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 燕慷慨:象征豪爽和慷慨。
- 汉贤良:象征贤良和才华。
- 黍稌:象征丰收和富饶。
- 弦歌:象征文化和繁荣。
- 杏花阴:象征美好的回忆和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银台门”指的是什么? A. 官府 B. 学校 C. 寺庙 D. 市场
-
诗中的“铜章”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 C. 身份 D. 智慧
-
诗中的“燕慷慨”指的是什么? A. 燕地的风景 B. 燕地的文化 C. 燕地的人 D. 燕地的历史
-
诗中的“汉贤良”指的是什么? A. 汉地的风景 B. 汉地的文化 C. 汉地的人 D. 汉地的历史
答案:
- A
- C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 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诗词对比:
- 杜甫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与李东阳的《送赵良辅知宿松》都是送别诗,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担忧,而李东阳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
- 《李东阳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