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旧卧淮阳阁,今屯邺下兵。
经时求壮士,忧国听边声。
马踏长楸道,旗翻细柳营。
黄须少年子,仗剑迟功成。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在淮阳阁安睡,如今却在邺城下驻扎军队。
经过一段时间寻找壮士,忧国忧民的我听到了边境的战斗声。
骏马踏过长长的楸树大道,军旗在细柳营地翻飞。
那年轻的黄须少年,手握宝剑,功名却来得太迟了。
注释:
- 淮阳阁: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是历史上著名的楼阁。
- 邺下兵:指的是在邺城附近的军队,邺城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军事城池。
- 壮士:勇敢的士人,通常指志向远大的年轻人。
- 边声:指的是边疆的战斗声,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忧虑。
- 马踏长楸道:形容军队行进时的气势,长楸树是一种高大的树木。
- 黄须少年子:指年轻的男子,黄须可指年轻的胡须,暗示其尚未成年的稚气。
- 仗剑:意为手持宝剑,象征着年轻人的抱负和理想。
- 功成:指成就,意为获得成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榛(约1529-1606),名榛,字子华,号陶山,明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和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壮士的渴求。时代背景下,明朝面临内忧外患,诗人以个人感受寄托对国家的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现状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关注。开篇以“旧卧淮阳阁”引入,表现了诗人过去的安逸与宁静,而“今屯邺下兵”则突出了时代的变迁,表现出一种忧虑和不安。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接下来的“经时求壮士,忧国听边声”更是直接表露出作者的忧国情怀,强调了对壮士的渴望与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后两句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尤其是“马踏长楸道,旗翻细柳营”,生动地展示了军队的雄壮与气势,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紧迫感。
最后一句“黄须少年子,仗剑迟功成”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年轻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虽有抱负却未能及时实现。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旧卧淮阳阁”——表达诗人曾在此地安静生活,暗含对平静生活的怀念。
- “今屯邺下兵”——对比眼前的战斗状态,反映出国家动荡的现实。
- “经时求壮士”——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关注,渴求英雄出世。
- “忧国听边声”——直接表达忧国之情,体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感。
- “马踏长楸道,旗翻细柳营”——生动描绘军队的气势,充满动感。
- “黄须少年子,仗剑迟功成”——对年轻人的期待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旧卧”与“今屯”,“马踏”与“旗翻”,形成整齐的音韵。
- 比喻:将年轻人比作“黄须少年”,生动形象。
- 意象:通过马、旗、柳等意象传递战争的紧迫感与诗人的忧虑。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个人经历反映国家的动荡,表现出诗人对壮士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传达了爱国情怀与对年轻人的期望。
意象分析:
- 淮阳阁:宁静的过去,象征着和平安逸。
- 邺下兵:战争的现状,体现动荡不安。
- 壮士:象征着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 长楸道:军队行进的道路,暗示征途的艰辛。
- 黄须少年子:年轻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旧卧淮阳阁”中的“卧”是什么意思?
- A. 睡觉
- B. 坐
- C. 站立
-
“黄须少年子”中“黄须”指的是?
- A. 年轻的胡须
- B. 年轻的脸
- C. 头发
-
诗中提到的“壮士”是指什么?
- A. 勇敢的士人
- B. 年轻的学生
- C. 老年人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比较谢榛的《寄赵宪副万举》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但谢榛更侧重于对壮士的渴求,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出对国家沦亡的悲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谢榛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