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相思》

时间: 2025-01-11 16:43:40

无情偏惹情丝。

此意有谁知。

相思两字,娟娟明月,能不传伊。

愁绪却为花絮乱,揾啼痕、又恐人疑。

欲抛愁去,强将泪咽,怎奈情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情偏惹情丝。此意有谁知。相思两字,娟娟明月,能不传伊。愁绪却为花絮乱,揾啼痕又恐人疑。欲抛愁去,强将泪咽,怎奈情痴。

白话文翻译:

无情的事物偏偏引发了情感的牵绊,这样的心意又有谁能理解呢?“相思”这两个字,如同那皎洁的明月,怎能不传达到她的耳中呢?愁苦的情绪像花瓣般飘散,泪痕难以掩饰又害怕被他人怀疑。想要抛弃忧愁,却强忍着泪水,奈何我已情痴无法自拔。

注释:

  • 无情:指无情的事物或环境,暗示情感的孤独。
  • 情丝:指情感的牵绊。
  • 娟娟明月:形容明月清亮,暗喻思念之情。
  • 愁绪:指忧愁的情绪。
  • 花絮:比喻愁苦的情感,像花瓣一样纷飞。
  • 啼痕:指泪痕,象征悲伤的表现。
  • 情痴:指对情感的痴迷。

典故解析:

此诗虽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明月”和“相思”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明月常被视为寄托思念的象征,而“相思”则是表达情感交织的经典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逸云,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情感著称,常在诗中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个人内心的情感寄托,反映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在时局不宁的背景下更显得情感的珍贵与脆弱。

诗歌鉴赏:

《极相思》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无奈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摹,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的情感纠葛。开篇即以“无情偏惹情丝”引入,揭示了情感的复杂性。无情的事物却引发了深深的情感,这种反差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孤独。接下来的“此意有谁知”更是流露出对理解的渴望,爱情常常是孤独的,而理解则是情感的寄托。

“相思两字,娟娟明月”一句,形象地将思念比作明月,清晰而明亮,传达出一种深切的渴望与思念。诗中提到的“愁绪却为花絮乱”,更是将愁苦的情感生动地描绘出来,像花瓣一样四散,无法控制。而“揾啼痕又恐人疑”则表达了对外界看法的敏感,眼泪是情感的直接体现,却又害怕被他人看穿,显得更加无助与脆弱。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与艺术才华。诗中对于情感的细腻描写与对孤独的深刻体悟,使得这首诗成为古典爱情诗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无情偏惹情丝”:无情的事物偏偏引发了情感的牵绊,表明情感的复杂性。
    • “此意有谁知”:流露出对理解的渴望,暗示情感的孤独。
    • “相思两字,娟娟明月,能不传伊”:将思念比作明月,表达深切的渴望。
    • “愁绪却为花絮乱”:愁苦的情感如花瓣般纷乱,难以控制。
    • “揾啼痕又恐人疑”:泪水是情感的体现,害怕被他人洞察,显得无助。
    • “欲抛愁去,强将泪咽”:想要抛弃忧愁,却忍不住流泪,表现出情感的痴迷。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明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情感被描绘成有形的事物,体现出诗人的情感深度。
    • 对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突显了人在情感面前的脆弱与孤独。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思念与清澈的情感。
  • 花絮:比喻愁苦的情感,象征无奈与纷乱。
  • 泪水:直接体现悲伤与情感的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娟娟明月”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思念
    c) 快乐

  2. “无情偏惹情丝”中“无情”指的是什么? a) 人的情感
    b) 自然界的事物
    c) 社会环境

  3. 诗中表现出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快
    b) 无奈与悲伤
    c) 愤怒

答案

  1. b) 思念
  2. b) 自然界的事物
  3. b) 无奈与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苏轼《水调歌头》
  •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陈逸云的《极相思》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是在自然景色中寻找情感的寄托。两者共同展现了古典诗词中对于月亮的情感寄托,但情感表达的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史》
  • 《近现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