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坡泉薄暮至太行山下》

时间: 2025-01-10 22:29:19

地分三晋此山川,形胜迢遥在马前。

乱石斜通青草路,太行横断夕阳天。

漫垂云气孤村雨,时聒乡心几树蝉。

不及阮宣随处醉,兴来即解杖头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发坡泉薄暮至太行山下
地分三晋此山川,
形胜迢遥在马前。
乱石斜通青草路,
太行横断夕阳天。
漫垂云气孤村雨,
时聒乡心几树蝉。
不及阮宣随处醉,
兴来即解杖头钱。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分属于三晋地区,山川的形态和景色在马前显得遥远而迷人。乱石铺成了通往青草的小路,太行山横亘在夕阳下的天空中。漫天云气中,孤村下细雨纷飞,时不时传来几声蝉鸣,扰动了我的乡愁。比起阮宣那样随处酩酊大醉,我更愿意在兴致来时,随意放下手中的杖头钱。


注释:

  • 三晋:指的是山西省的古称,分为晋东、晋中、晋西三个地区。
  • 形胜:形态与胜景,形容山川的秀丽。
  • 迢遥:形容遥远。
  • 乱石:指山中杂乱的石头。
  • 太行:太行山脉,位于中国北方,是一条重要的山脉。
  • 漫垂:随意地垂落。
  • 乡心:乡愁,思念故乡之情。
  • 阮宣:阮籍与阮咸,古人以酒自娱,常醉于山水之间。
  • 杖头钱:指旅途中的零用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约1580-1640),明代诗人,字弈、号涵芬,江西人。他的诗风清新洒脱,擅长描绘山水及田园景色,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谢榛的旅行途中,描绘了他在晚霞映照下,途经太行山时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展现了诗人在旅行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内心的情感波动。开头两句直入主题,描绘了壮丽的山川和悠远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三晋地区的深厚感情。接下来,诗人通过“乱石斜通青草路”的描绘,表现出山路的崎岖与自然的质朴,展现出诗人对探寻自然之美的渴望。

“太行横断夕阳天”一句,运用了视觉对比,夕阳的美丽与太行山的巍峨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景色更具层次感。接下来的“漫垂云气孤村雨”,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雨景的细腻观察,这种细腻与前面的壮阔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两句,诗人以阮宣醉酒的生活态度作结,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之前的乡愁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豁达的心态。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融合了诗人的情感体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地分三晋此山川:描绘了这片土地的辽阔与多样,强调了自然的壮丽。
  2. 形胜迢遥在马前:形态美丽而遥远,表现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欣赏。
  3. 乱石斜通青草路:山中杂石成了通向青草的路,反映了自然的质朴与真实。
  4. 太行横断夕阳天:太行山在夕阳下显得巍峨,增强了诗的视觉冲击力。
  5. 漫垂云气孤村雨:云雾缭绕,孤村细雨,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6. 时聒乡心几树蝉:蝉鸣打破了宁静,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7. 不及阮宣随处醉:与阮宣的洒脱相比,诗人更渴望自由和快乐。
  8. 兴来即解杖头钱:表达了诗人对随意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形胜”)、对仗(如“太行横断夕阳天”)、意象(如“蝉鸣”、“孤村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太行山的壮丽与乡村的细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晋:象征着大自然的广袤与人文历史的积淀。
  • 太行山:代表了自然的伟岸与不屈,象征着人生的旅途。
  • 夕阳:象征着生命的黄昏,同时也暗示着希望和美好。
  • 蝉鸣:传达乡愁与时间流逝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晋”是指哪个地区? A. 山西
    B. 安徽
    C. 河南
    D. 陕西

  2. “太行横断夕阳天”中的“横断”主要指什么? A. 山的高大
    B. 山的宽广
    C. 山的险峻
    D. 山的颜色

  3. “几树蝉”表达的是诗人对什么的情感? A. 思念故乡
    B. 对自然的喜爱
    C. 对朋友的怀念
    D. 对酒的追求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壮丽山河,表达胸怀壮志。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山水的宁静与诗人的心境。

诗词对比:
谢榛的《早发坡泉薄暮至太行山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水景色,但前者更注重于旅途中的感受与乡愁,而后者则侧重于宁静的田园生活。两者都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谢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