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宫词》

时间: 2025-01-10 21:53:55

长信宫中芳草生,晚风独立正含情。

时颦柳叶听龙驾,谁隔桃花吸凤笙。

金屋半开春寂寞,珠帘不动月分明。

烧残蜡炬虚长夜,遮莫同心结未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信宫中芳草生,
晚风独立正含情。
时颦柳叶听龙驾,
谁隔桃花吸凤笙。
金屋半开春寂寞,
珠帘不动月分明。
烧残蜡炬虚长夜,
遮莫同心结未成。

白话文翻译

在长信宫中,芳草悄然生长,
我独自站在晚风中,心中情意绵绵。
我时时皱眉,似乎在倾听龙驾的声音,
是谁在桃花树下吹奏着凤笙呢?
金屋微微开启,春天却显得寂寞,
珠帘不动,月光清晰可见。
蜡烛燃尽,漫漫长夜虚无无边,
愿我们的心意,不再被隔绝,未能相结。

注释

  • 长信宫:古代宫殿名,是汉代皇后居住的地方,象征着深宫之中。
  • 芳草:春天生长的草,象征着生机。
  • 龙驾:指皇帝的车驾,代表权势和尊贵。
  • 凤笙:一种乐器,象征着美好的音乐和爱情。
  • 金屋:象征着富贵的居所,隐喻爱情的奢华与孤独。
  • 珠帘:珠帘不动,说明内心的寂静与思念。
  • 蜡炬:蜡烛的比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漫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明代诗人,字时中,号兰亭,因其作品多涉及宫廷和情感,受到后世喜爱。他的诗风细腻而富于感情,常常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爱情的复杂。

创作背景

《春宫词》创作于明代,一个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宫廷生活常常被诗人们所关注。此诗通过描写深宫女子的情感,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爱情和生活中的孤独与渴望。

诗歌鉴赏

《春宫词》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诗作,通过描写宫廷女子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开头的“长信宫中芳草生”勾勒出了一幅春天的图景,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情感的萌发。独自面对晚风的情景,诗人通过“正含情”传达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营造出一种抒情的氛围。

接下来的“时颦柳叶听龙驾”,通过对“龙驾”的倾听,展现了对权力与尊贵的向往,同时又隐含着对爱情的渴望与不安。在“谁隔桃花吸凤笙”中,桃花与凤笙形成了美好的意象,却又透出一种隔绝的悲凉,暗示着爱情的遥不可及。

后面的“金屋半开春寂寞”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尽管环境优越,但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却难以填补。最后两句“烧残蜡炬虚长夜,遮莫同心结未成”更是将孤独推至极致,蜡烛的燃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无果,表达了未能与爱人相守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深宫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复杂心理与命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信宫中芳草生:描写宫中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暗示内心的希望。
  2. 晚风独立正含情:独自在晚风中,感受到情感的涌动。
  3. 时颦柳叶听龙驾:皱眉倾听,象征着对权力的关注与内心的不安。
  4. 谁隔桃花吸凤笙:桃花与凤笙相伴,象征美好却又暗含距离。
  5. 金屋半开春寂寞:金屋虽富丽,但春天带来的却是孤独。
  6. 珠帘不动月分明:珠帘静止,月光清晰,夜晚的寂静更显孤独。
  7. 烧残蜡炬虚长夜:蜡烛燃尽,漫长的夜晚显得虚无。
  8. 遮莫同心结未成:心意未合,爱情仍未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蜡炬”象征着时间与思念的流逝。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情感,如“晚风含情”。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音韵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深宫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揭示了古代女性在深宫生活中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期盼,体现了人性对情感的追求与无奈的现实。

意象分析

  • 芳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龙驾:象征权力与尊贵。
  • 桃花:美好而又短暂的爱情象征。
  • 蜡炬: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漫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宫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谢榛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长信宫中芳草生”中的“芳草”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复苏
    • B. 权力的象征
    • C. 爱情的美好
    • D. 孤独的心情
  3. 诗中提到的“金屋”主要象征什么?

    • A. 富贵的生活
    • B. 美好的爱情
    • C. 深宫的寂寞
    • D. 春天的生机

答案

  1. B. 谢榛
  2. A. 生命的复苏
  3. C. 深宫的寂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春宫词》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均涉及爱情与孤独的主题,但前者更加细腻,侧重于宫廷女子的内心情感,而后者则通过历史故事展现爱情的悲剧,反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