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茶》
时间: 2025-01-11 10:18: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
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
天公所遗弃,百岁仍稚幼。
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
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
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
能忘流转苦,戢戢出鸟咮。
未任供臼磨,且可资摘嗅。
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
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
白话文翻译
在松林间生长的茶树,已经与松树一起显得瘦弱。
荆棘尚未容纳它,浓密的阴影相互交错。
天公遗弃了它,虽然百年树龄仍显得稚嫩。
紫色的竹笋虽不高,但根系却独自长寿。
移栽到白鹤岭,春雨过后土壤变得松软。
经过十天的连阴雨,似乎可以期待晚些时候茂盛生长。
能够忘却流转的苦楚,轻声吟唱出鸟儿的啼鸣。
还未被磨成粉末,便能享受新鲜的香气。
千团茶叶供给官府,百饼茶叶带入私斗。
何必如此一口饮茶,便能品味到我园中的滋味。
注释
- 松间:松树之间。
- 旅生茶:指生长在松林中的茶树。
- 戢戢:形容鸟叫声清脆。
- 百岁仍稚幼:表现茶树的顽强生命力。
- 白鹤岭:地名,适合种茶的地方。
- 阳春白雪:指春天的雨水,有助于茶树生长。
- 千团、百饼:指茶叶的量,前者多用于官府,后者多用于私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种茶》创作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茶在当时已成为文人雅士的生活必需品,也象征着高雅和闲适的生活方式。
诗歌鉴赏
《种茶》以茶为题,展现了苏轼对种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开篇以“松间旅生茶”引入,暗示茶树的生长环境,与松树相伴,体现自然的和谐。接着,诗人描绘茶树的瘦弱以及周围环境的艰辛,表现出自然界的严峻与茶树的顽强。诗中“天公所遗弃,百岁仍稚幼”一句,体现了茶树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生命力,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
随着诗歌的推进,苏轼描绘了茶树移栽后的生长状态,表现出春雨的滋润与温暖的期待。最后,诗人提到茶的用途,既供给官府又供私斗,表达了对茶文化的理解与参与。结尾“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更是点明了饮茶的乐趣与内心的满足,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茶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描绘茶树和松树共同生长的环境,表现出茶树的瘦弱。
- 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荆棘围绕着茶树,显现出生长环境的不易。
- 天公所遗弃,百岁仍稚幼:茶树的坚韧生命力,即使经历百年依然年轻。
- 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比喻茶树独特的生命力和长寿。
- 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描绘移栽后的良好生长条件。
- 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暗示茶树在阴雨天气中逐渐茂盛的期望。
- 能忘流转苦,戢戢出鸟咮:饮茶后能忘却烦恼,享受自然的乐趣。
- 未任供臼磨,且可资摘嗅:强调新鲜茶叶的香气。
- 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反映茶的社会功能与经济价值。
- 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强调饮茶的乐趣与内心的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松间旅生茶”比喻茶树生长环境。
- 拟人:赋予茶树以生命,表现出其顽强的性情。
- 对仗:如“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茶树生长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情感,传达了对简单生活的理解与享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
- 茶树:代表生活的雅趣与闲适。
- 春雨:象征生机与希望。
- 鸟鸣:表现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种茶》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在诗中,茶树生长的环境是? A. 丘陵
B. 松林
C. 平原
D. 河边 -
诗中提到的“戢戢”是指什么声音? A. 风声
B. 水声
C. 鸟叫声
D. 人声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饮茶》:陆游
诗词对比
《山中杂诗》与《种茶》在主题上均涉及自然和生活,王维的诗强调自然的静谧与哲理,而苏轼的诗更注重茶文化的社会性与生活乐趣。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
- 《苏轼与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