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柏堂南畔竹如云,此阁何人是主人。
但遣先生披鹤氅,不须更画乐天真。
白话文翻译:
在柏树和竹子环绕的南边,竹子如同云朵般繁茂,这座阁楼的主人是谁呢?
只希望您披上鹤氅,安静地在这里呆着,不必再去描绘那些快乐的景象。
注释:
- 柏堂:指柏树环绕的堂屋,象征着清幽的环境。
- 竹如云:形容竹子生长茂盛,宛如云彩般飘逸。
- 阁:指楼阁,这里暗示一种居所或静谧的环境。
- 先生:这里称呼友人,表示尊敬。
- 鹤氅:一种轻便的长袍,常常与道家隐士形象相关,象征高洁和超然。
- 乐天真:意指追求快乐和真实的生活态度。
典故解析:
“鹤氅”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隐士的生活相关,象征着高洁和远离尘世的追求。诗中提到的“乐天真”则与陶渊明的隐逸生活理念相呼应,表达对自然和真实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深受后人推崇。苏轼在政治上经历过多次起伏,但他的文学成就却始终卓越。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期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向往。在经历政治风波后,苏轼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归属感,这首诗即体现了他内心的寄托。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 竹阁见忆》是一首充满自然情趣与人文关怀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竹阁景象,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头“柏堂南畔竹如云”描绘出一种清幽的环境,竹子高耸如云,带给人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这种意象不仅美丽,还有一种哲理的深度,仿佛在提醒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
接下来的“此阁何人是主人”则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思念,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但遣先生披鹤氅,不须更画乐天真”更是升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希望友人能放下世俗的烦恼,安静地享受生活中的真实与快乐。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哲理,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高尚的情操,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柏堂南畔竹如云”: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竹子繁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清新的气息。
- “此阁何人是主人”:表达了对阁楼主人的好奇,暗示了对友人或隐士生活的向往。
- “但遣先生披鹤氅”:希望友人能够安静、自在地生活,穿上象征高洁的鹤氅,展现高雅气质。
- “不须更画乐天真”:不需要再去追求世俗的快乐,而是享受眼前的宁静与真实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竹子比作云,形象生动,增添了诗的意境。
- 拟人:用“何人是主人”赋予无生命的阁楼以人性化特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真实快乐的追求。诗人希望在喧嚣的世俗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坚韧与高洁,常与隐逸生活相联系。
- 阁:代表一种静谧的生活空间。
- 鹤氅:隐士的象征,代表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 A. 荒凉
- B. 清幽
- C. 喧闹
-
“鹤氅”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高洁
- C. 功名
-
诗人希望友人做什么?
- A. 继续追求名利
- B. 享受宁静的生活
- C. 参加聚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竹里馆》: 同样描绘竹子与宁静生活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饮酒》: 陶渊明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