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怀王校书
作者: 高启 〔明代〕
灯暗独吟余,疏桐月满除。
虫寒初入户,鼠饿欲侵书。
河汉三更望,江湖两地居。
相思无去梦,今夜恨何如。
白话文翻译:
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独自吟唱,稀疏的梧桐树下,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庭院。
寒虫在夜里初次爬进我的房间,饥饿的老鼠想要侵袭我的书籍。
我在三更时分遥望银河,感叹自己身处江湖的两岸。
思念之情无处寄托,今夜的怨恨又该如何排解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灯暗:灯光暗淡,表示孤独的环境。
-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营造出清冷和孤独的氛围。
- 虫寒:寒虫,指夜晚出现的虫子,暗示寒冷的环境。
- 鼠饿:饥饿的老鼠,象征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 河汉:银河,古代人们常用以比喻夜空的美丽。
- 相思无去梦:思念却无处寄托,梦里也无法逃避。
典故解析:
- 河汉:古人常把银河称为“河汉”,它在古诗中象征着遥远和孤独。
- 江湖:指水域,这里象征着作者所处的分隔环境,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不详-公元前1540年),明代著名诗人,字季良,号山人,浙江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发个人情感著称。高启的作品大多流传于后世,与李白、杜甫等人并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孤独的夜晚,诗人面对满月和清冷的环境,深感思念与孤独,特意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心中的惆怅。
诗歌鉴赏:
《夜怀王校书》是一首充满孤独与思念之情的诗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夜晚的寂静、寒冷和思念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灯暗独吟余”,便让人感受到诗人独自吟咏的孤独与无助。接着,诗人通过“疏桐月满除”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清冷的美感,同时也加深了夜晚的孤寂感。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虫寒初入户,鼠饿欲侵书”,虫鸣和鼠动的细节描写,更是让人感受到生存的艰辛与不安。这里的虫子和老鼠不仅是生活中的真实困扰,也是诗人内心孤独和无奈的外在体现。
“河汉三更望,江湖两地居”则展现出一种对遥远友人的思念和无奈,银河的遥远与两地的隔阂,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情感的隔离。最后两句“相思无去梦,今夜恨何如”,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感叹自己的思念无处倾诉,今晚的怨恨又该如何解脱,情感深邃而复杂。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情景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人感同身受,展现了诗人在孤独夜晚的心灵状态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灯暗独吟余:描绘了诗人在孤独的环境中吟唱,暗示了孤独感。
- 疏桐月满除:通过梧桐与明月的对比,表现出清冷的美感。
- 虫寒初入户:暗示夜晚的寒冷和孤独。
- 鼠饿欲侵书:生活的琐碎与困扰,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无奈。
- 河汉三更望:表现出诗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同时也暗含着思念的苦涩。
- 江湖两地居: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分离。
- 相思无去梦:表达思念的无处寄托,增添了一层情感的深度。
- 今夜恨何如:引发思考,诗人对自己情感的无奈与迷茫。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虫寒初入户,鼠饿欲侵书”,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银河比作遥远的思念,加深了孤独感。
- 拟人:虫子和老鼠的描写,使得环境更具生动性,反映了内心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孤独与思念,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象征孤独与寂静。
- 月:代表思念与美好。
- 虫:暗示生活的困扰与寒冷。
- 鼠:象征生活的窘迫。
- 河汉:象征着遥远与孤独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虫寒初入户”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温暖
- B. 寂寞
- C. 喜悦
-
“河汉三更望”中的“河汉”指的是什么?
- A. 一条河
- B. 银河
- C. 江湖
-
诗人感到“今夜恨何如”,说明他对什么感到无奈?
- A. 生活
- B. 思念
- C. 自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高启的《夜怀王校书》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但高启更强调了生活的困扰,而李白则更多地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中。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
以上内容为高启《夜怀王校书》的详细解析与学习,希望对你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