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杂咏 响屟廊(在灵岩寺)》

时间: 2025-02-04 16:23:17

君王厌丝竹,鸣屟时清耳。

独步六宫春,香尘不曾起。

那知未旋踵,麋鹿游遗址。

响沉明月中,迹泯荒苔里。

此夕意谁过,空廊有僧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王厌丝竹,鸣屟时清耳。
独步六宫春,香尘不曾起。
那知未旋踵,麋鹿游遗址。
响沉明月中,迹泯荒苔里。
此夕意谁过,空廊有僧履。

白话文翻译:

君王厌倦了悠扬的丝竹乐声,偶尔响起的木屐声在此时显得格外清耳。
我独自漫步于春日的六宫之中,周围的香尘却没有一点儿飘起。
谁能想到未曾转身,麋鹿就在古老的遗址上游荡。
木屐声在明亮的月光中回响,足迹在荒苔上渐渐消失。
今晚的情意有谁能够体会,空荡的长廊里只有僧人的足迹。

注释:

  • 君王:指帝王或皇上。
  • 丝竹:古代乐器,包括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象征音乐。
  • 鸣屟:木屐的声音。
  • 六宫:古代宫廷的六个殿,指后宫。
  • 香尘:香气的尘埃,象征繁华的气息。
  • 麋鹿:一种野生动物,这里用来表现自然的宁静。
  • 遗址:古代遗留下来的地方。
  • 荒苔:长满苔藓的地方,象征时间的流逝。
  • 僧履:僧人的鞋子,象征孤独和清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启(约1500-1570),字季宣,号秋水,明代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高逸,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是明代“诗中有画”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灵岩寺,描述了诗人在寺中独自漫步时的感受,表达了对繁华的厌倦与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姑苏杂咏·响屟廊》通过对音响与自然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开头两句提到君王对丝竹之声的厌倦,暗示了朝廷的奢华与喧嚣。随着诗人独自走入六宫,四周的香尘也未曾起,透露出一种孤独的美感,仿佛在表达对繁华的冷漠和失落。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麋鹿游遗址”的意象,将自然与历史结合,象征着世事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最后两句以“响沉明月中”与“空廊有僧履”作结,进一步深化了孤寂的氛围,月光下的空廊,只有僧人的足迹,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现状的无奈,展现了诗人超然的心境和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君王厌丝竹:强调了皇权的无趣与奢华生活的乏味。
  2. 鸣屟时清耳:木屐声的清脆,突显出喧嚣中的孤独感。
  3. 独步六宫春:表现出诗人在春日中的孤独漫步。
  4. 香尘不曾起:没有香气的飘散,象征着不再追求繁华。
  5. 那知未旋踵:未转身就能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6. 麋鹿游遗址:自然生灵的悠然自得,和人世的短暂形成对比。
  7. 响沉明月中:月光下的宁静与孤独的交织。
  8. 迹泯荒苔里:足迹消失在荒凉的苔藓中,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9. 此夕意谁过: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与惆怅。
  10. 空廊有僧履:僧人的足迹象征着宁静与超脱。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繁华与自然的对比,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挣扎。
  • 意象:如“麋鹿”、“月光”等意象,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繁华生活的厌倦,向往宁静的自然,同时流露出孤独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丝竹:象征繁华与奢侈。
  2. 麋鹿:代表自然的纯真与自由。
  3. 明月:象征清幽与孤独的思考。
  4. 僧履:象征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鸣屟时清耳”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喧闹
    • B. 孤独
    • C. 欢乐
  2. “那知未旋踵,麋鹿游遗址”中,麋鹿的意象代表什么?

    • A. 生命的短暂
    • B. 自然的宁静
    • C. 历史的沉淀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头》

诗词对比: 高启《响屟廊》与王维《鹿柴》,两者皆描写自然与人心的关系,但《鹿柴》更加侧重于自然的和谐,而《响屟廊》则强调了人对繁华的厌倦与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与现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