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庚申岁杪,密雪经旬,中庭积厚四五尺,平生所未见也》
时间: 2025-04-29 03:55: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
庚申岁杪,密雪经旬,
中庭积厚四五尺,平生所未见也。
篆烟沈,灯炷落。
愁掩夜寒帘幕。
天黯澹,路冥迷,
征人何日归。
唤春回,春未醒。
谁念玉梅香冷。
残岁逼,暮云深,
休听元鹤吟。
白话文翻译:
在庚申年岁末,密集的雪下了十天,
中庭的雪积得有四五尺厚,这是我一生未曾见过的情景。
篆刻的烟雾沉沉,灯芯渐渐熄灭。
愁绪笼罩着夜晚寒冷的帘幕。
天色黯淡,路途迷茫,
征人何时才能归来?
呼唤春天回来,可春天还未苏醒。
谁来关心那冷淡的玉梅香气?
岁末逼近,暮云深沉,
不要再听那孤雁的哀鸣。
注释:
- 庚申:指中国农历中的一个年份,庚申是天干地支中的一个组合。
- 岁杪:年末,指一年结束的时候。
- 密雪:指雪下得很紧密。
- 篆烟:古代的篆字烟雾,这里比喻灯火微弱的烟雾。
- 灯炷:指灯芯。
- 征人:指在外的游子或士人。
- 元鹤:指孤雁,元指孤单,鹤指雁。
典故解析:
- 玉梅:梅花象征着高洁、坚贞,特别是在寒冬中依然开花,代表着一种不屈的精神。
- 元鹤吟:元鹤是在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常常用来喻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之琦,清代诗人,以其工整的诗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常常在诗中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庚申年岁末,反映了严寒冬季中的孤独与思乡情感。正值年末,诗人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沉重与对归家的渴望。
诗歌鉴赏:
《更漏子》以清冷的冬雪为背景,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春天的期待。诗的开头通过对雪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严酷,积雪的厚度象征着时间的沉淀与生命的无常。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内心,愁绪笼罩着夜晚,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征人何日归”一句,直白而又饱含情感,表达了游子对家的思念与无奈。整个诗歌在意象上通过季节的变化,借春天未醒的意象,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现实的无情对比。最后两句通过对“玉梅香冷”和“元鹤吟”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孤独与失落的情感,使整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更加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庚申岁杪,密雪经旬:年末的庚申年,雪下了整整十天。
- 中庭积厚四五尺,平生所未见也:中庭的雪积得四五尺厚,这是我一生中从未见过的情景。
- 篆烟沈,灯炷落:篆刻的烟雾沈沉,灯芯已经熄灭。
- 愁掩夜寒帘幕:愁绪笼罩着寒冷的夜晚。
- 天黯澹,路冥迷:天色暗淡,路途迷茫。
- 征人何日归:在外的游子何时才能归来?
- 唤春回,春未醒:呼唤春天归来,但春天尚未苏醒。
- 谁念玉梅香冷:有谁来关注那冷淡的梅花香气?
- 残岁逼,暮云深:岁末逼近,暮云深沉。
- 休听元鹤吟:不要再听那孤雁的哀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炷落”比作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岁月的无情。
- 拟人:春天被拟人化为“未醒”,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迟疑与期盼。
- 对仗:整个诗歌在结构上有着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冬季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与对岁月流逝的惋惜。诗中表现了孤独、愁苦与期待交织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孤独、冷清,亦可象征纯洁与新生。
- 灯:象征希望与温暖,灯光的熄灭暗示着失落。
- 梅:象征坚韧与美好,即使在寒冬中依然盛开。
- 鹤:孤雁的哀鸣代表离别与思乡的苦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个词语与“玉梅”意义相近?
A. 冬青
B. 荷花
C. 玫瑰
D. 松树 -
“征人何日归”中的“征人”指的是什么?
A. 学者
B. 游子或士人
C. 商人
D. 农夫 -
诗中提到的“元鹤吟”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孤独
C. 愤怒
D. 恐惧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更漏子》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乡之情,但前者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后者则表现了对酒的寄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周之琦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