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
时间: 2025-01-26 05:06: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漏迟
作者: 赵闻礼 〔宋代〕
絮花寒食路。
睛丝罥日,绿阴吹雾。
客帽欺风,愁满画船烟浦。
彩柱秋千散后,恨尘锁燕帘莺户。
从间阻。梦云无准,鬓霜如许。
夜永绣阁藏娇,记掩扇传歌。
剪灯留语。月约星期,细把花须频数。
弹指一襟幽恨,谩空倩啼鹃声诉。
深院宇。黄昏杏花微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寒食节的路上,飞舞的花絮伴着明媚的阳光,绿树成荫,仿佛在轻轻吹拂着薄雾。旅客的帽子被风吹得歪斜,愁绪满溢,画船行驶在烟雾弥漫的水面。秋千在彩柱旁散落,心中遗憾如同尘埃锁住了燕子飞入的窗户和莺鸟鸣唱的门扉。梦境里的云影无定,鬓边已生霜白。漫漫长夜,绣阁里藏着娇媚,回忆起那扇子轻掩时传来的歌声。烛光下留下了低语,月亮的约定在每个星期,都要细数着花瓣的数量。指尖弹动着一襟幽怨,徒然地向啼叫的杜鹃倾诉。深院中,黄昏时分,杏花在微雨中轻轻摇曳。
注释:
- 寒食: 指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清明节前两天,禁止生火做饭,吃冷食。
- 絮花: 飘落的花絮,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象。
- 晴丝: 明亮的丝线,形容阳光透过树叶的光影。
- 愁满画船: 形容在画船上的人因思念而愁苦。
- 彩柱秋千: 描述秋千的彩色柱子,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气氛。
- 月约星期: 指在某个特定的日子,与月亮相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闻礼,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其词风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寒食节,正值春末夏初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玉漏迟》是一首充满了春日气息和浓郁情感的词作。开篇便以“絮花寒食路”引入,立刻唤起读者对春天的想象,花瓣在冷食节的微风中飘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象,阳光、绿阴、烟雾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客帽欺风”和“愁满画船烟浦”展现了内心的愁苦与孤独。此时的他似乎身处于一个被自然和情感包围的空间,思绪纷飞,难以自已。通过“彩柱秋千散后”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失落感,恰如秋千的散落,意味着曾经的欢愉已经逝去。
“梦云无准,鬓霜如许”的意象则将情感推向高峰,梦境的虚无和现实的苍老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时间带来的无奈与伤感。最后,诗人以“黄昏杏花微雨”收尾,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淡淡的忧愁,似乎在感叹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的瞬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絮花寒食路: 描绘寒食节时,花瓣如絮般飘荡的场景。
- 睛丝罥日,绿阴吹雾: 描写阳光透过绿叶形成的光影,营造出迷离的氛围。
- 客帽欺风,愁满画船烟浦: 旅客的帽子被风吹得歪斜,流露出内心的愁苦。
- 彩柱秋千散后: 秋千已散,象征着欢乐的消逝。
- 恨尘锁燕帘莺户: 对于时光流逝和美好瞬间的惋惜。
- 梦云无准,鬓霜如许: 梦境中的不确定与现实中的苍老形成对比。
- 夜永绣阁藏娇: 漫长的夜晚,绣阁中藏着美丽的回忆。
- 记掩扇传歌: 回忆往昔,轻掩扇子时传出的歌声。
- 剪灯留语: 在烛光下,留下悄悄的低语。
- 月约星期,细把花须频数: 与月亮的约定,细数花瓣的数量。
- 弹指一襟幽恨,谩空倩啼鹃声诉: 一瞬间的幽怨,向杜鹃倾诉。
- 深院宇,黄昏杏花微雨: 深院中的黄昏,杏花在微雨中轻轻摇曳。
修辞手法:
- 比喻: “絮花”比喻花瓣轻盈如同絮状。
- 拟人: “客帽欺风”,赋予帽子以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精美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利用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绪的缥缈,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 象征美好与短暂。
- 风: 代表时间的流逝和无常。
- 夜: 暗示孤独与思考。
- 雨: 带有忧伤的情感。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使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玉漏迟》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赵闻礼
- C. 苏轼
- 答案: B
-
“絮花寒食路”中的“絮”指的是什么?
- A. 雪
- B. 花瓣
- C. 云
-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彩柱秋千”象征什么?
- A. 快乐的时光
- B. 离别的痛苦
- C. 秋天的到来
-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比较赵闻礼的《玉漏迟》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体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李清照的词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婉约,传达出一种女性特有的柔情;而赵闻礼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赵闻礼的生平及其作品分析
- 《宋词选》中的诗词鉴赏
- 《古代诗词解读》相关书籍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