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银灯 咏灯花》

时间: 2025-01-11 17:09:06

绣阁深沉人静。

仗一点兰膏凝。

滟滟玉缸,垂垂金蕊,似与枝头开竞。

芳心不定。

却笑把、灯花厮并。

昨夜妆台辉映。

空倚熏篝潜等。

牙蒜凄清,莲筹寂寞,耽误银屏漏水。

从今思省。

再不向、灯花侥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剔银灯 咏灯花
作者: 董元恺 〔清代〕

绣阁深沉人静。
仗一点兰膏凝。
滟滟玉缸,垂垂金蕊,
似与枝头开竞。
芳心不定。
却笑把灯花厮并。
昨夜妆台辉映。
空倚熏篝潜等。
牙蒜凄清,莲筹寂寞,
耽误银屏漏水。
从今思省。
再不向灯花侥幸。


白话文翻译:

在绣满花纹的阁楼中,幽深而静谧。
只依靠一丝兰膏的微光。
玉石般的灯光闪烁,金色的灯花轻轻垂下,
似乎与树头的花争妍斗艳。
我的心情不稳定,
却只能笑着与灯花相依。
昨夜的妆台在灯光下辉映,
我静静地倚靠着熏香的篝火等待。
牙蒜般的光线凄清,莲花的筹码寂寞,
错过了银屏的滴水。
从今往后我将反省,
不再向灯花寄予侥幸的希望。


注释:

字词注释:

  • 绣阁:绣有花纹的阁楼,象征华美的环境。
  • 兰膏:指香料,形容灯光微弱。
  • 滟滟:形容水光闪烁的样子。
  • 金蕊:灯花的金色部分。
  • 芳心:心情,情感。
  • 妆台:化妆用的桌子。
  • 熏篝:熏香的篝火。
  • 牙蒜:形容灯光清冷。
  • 莲筹:指莲花形状的东西,象征凄凉。
  • 银屏:指灯光映照的地方。

典故解析:

  • “灯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短暂的光辉和美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以词清丽见称,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他的作品中常蕴含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剔银灯 咏灯花》作于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通过灯花描绘出一种孤独与思索的氛围,反映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剔银灯 咏灯花》通过描绘灯花的美丽与静谧,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诗人在绣阁中,微弱的灯光照耀着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诗中的“芳心不定”表达了内心的动荡与不安,而“却笑把灯花厮并”则透露出一种自我安慰与妥协。灯花的美丽似乎是短暂的,象征着生命中的美好瞬间,然而这些瞬间却常常伴随着孤独与等待。

“昨夜妆台辉映,空倚熏篝潜等”一句,通过对妆台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熏香的篝火虽有暖意,却无法驱散内心的清冷。最后一句“再不向灯花侥幸”则是对未来的警醒,表明诗人决心不再对短暂的美好寄予过多的希望,反映出一种成熟与理性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绣阁深沉人静:描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安静和深邃。
  2. 仗一点兰膏凝:暗示微弱的灯光与孤独的氛围。
  3. 滟滟玉缸,垂垂金蕊:灯光的闪烁与灯花的美丽形成对比。
  4. 似与枝头开竞:灯花与自然中的花朵相争辉映。
  5. 芳心不定:内心情感的复杂与不安。
  6. 却笑把灯花厮并:自我安慰,与灯花共处。
  7. 昨夜妆台辉映:回忆昨夜的美好时光。
  8. 空倚熏篝潜等:孤独的等待与期望。
  9. 牙蒜凄清,莲筹寂寞:灯光清冷,心情凄凉。
  10. 耽误银屏漏水:比喻时间流逝与错过。
  11. 从今思省: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
  12. 再不向灯花侥幸:决心不再寄希望于短暂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花比作美好短暂的事物。
  • 拟人:赋予灯花情感,表现诗人的情感投射。
  • 对仗: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短暂美好的珍惜与对孤独的思考,诗人通过灯花这一意象反映出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思索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花:象征着短暂的美好与光辉。
  • 兰膏:象征着微弱的希望与安慰。
  • 妆台:与女性美丽相关,反映内心的渴望与孤独。
  • 熏篝:象征温暖但又无法填满内心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剔银灯》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董元恺
    • D. 白居易
  2. 诗中“芳心不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 A. 开心
    • B. 不安
    • C. 兴奋
    • D. 平静
  3. 诗人对灯花的态度是什么?

    • A. 期待与珍惜
    • B. 漠不关心
    • C. 欣赏与羡慕
    • D. 绝望与放弃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月下独酌》相比,两者都在描绘夜晚的孤独情境,但董元恺的《剔银灯》更多地侧重于内心的思考与情感的细腻,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放与洒脱的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董元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