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对月》

时间: 2025-02-04 15:41:21

海阔偏宜月,天南不觉秋。

自怜家尚在,甘与梦同游。

香瘴潜浮桂,狂潮欲上楼。

一杯乡国酒,休为看花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秋夜对月
作者: 孙元衡 〔清代〕
海阔偏宜月,天南不觉秋。
自怜家尚在,甘与梦同游。
香瘴潜浮桂,狂潮欲上楼。
一杯乡国酒,休为看花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夜的月色与诗人内心的思乡情感。诗人感慨海面宽广的夜空中,明亮的月光显得格外合适,尽管身处南天,却不觉时已进入秋季。诗人对自己家乡的思念愈发强烈,宁愿在梦中与故乡同游。那桂花的香气隐约浮现,而海潮仿佛要冲击到楼台。最后,诗人举杯饮酒,决定不再留恋看花的美景,倾心于思乡的酒。

注释

  • 海阔:形容海面宽广,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 偏宜月:特别适合月亮的明亮,表现出对月的喜爱。
  • 自怜:自我怜惜,感到惆怅。
  • 梦同游:在梦中与故乡一同游玩。
  • 香瘴:香气的弥漫,可能指桂花的香气。
  • 狂潮:强烈的海潮,意象生动。
  • 乡国酒:指故乡的酒,表达乡愁。

典故解析

  • 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思乡的情感。
  • 桂花:中秋时节常有桂花盛开,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元衡,清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为主,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表现出浓厚的乡愁与对故土的眷恋。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中秋之夜,正值月圆之时,诗人身处他乡,思念家乡的情感愈发强烈,故而作此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佳节,诗人通过对月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家人的牵挂。

诗歌鉴赏

《中秋夜对月》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中秋夜与明月相对时的思乡情怀。诗的开头以“海阔偏宜月”引入,展现出宽广的海面与明亮的月光形成的美丽画面,给读者一种开阔而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自怜其家尚在,流露出对于故乡的眷恋,这种情感在无形中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香瘴潜浮桂”一句,描绘了桂花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的画面,蕴含着中秋的气息和团圆的情愫。而“狂潮欲上楼”则用生动的意象展现出海潮的汹涌,象征着内心情感的波动。最后一句“一杯乡国酒,休为看花留”更是将思乡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宁愿饮一杯家乡的酒,以此来缓解对故乡的思念,不再留恋眼前的美景,显示了他对家乡深沉的情感。

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中秋佳节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阔偏宜月:海面开阔,月光明亮,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
  2. 天南不觉秋:身处南方,未觉时已入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
  3. 自怜家尚在:对自己身在他乡而感到怜惜,思念家乡。
  4. 甘与梦同游:宁愿在梦中与故乡相伴,表现出对故乡的向往。
  5. 香瘴潜浮桂:桂花的香气弥漫,营造出浓厚的中秋气氛。
  6. 狂潮欲上楼:海潮的汹涌,暗示内心情感的波动。
  7. 一杯乡国酒:举杯饮酒,象征对故乡的怀念。
  8. 休为看花留:不再留恋眼前的花景,更愿沉醉于思乡的情感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潮与内心情感相联系,生动地表现了内心的波动。
  • 对仗:如“自怜家尚在,甘与梦同游”,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中秋佳节的感慨,展现了浓厚的乡愁情怀。通过对月亮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思乡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桂花:象征美好与芬芳的记忆。
  • 海潮:象征内心情感的波动与冲击。
  • 乡国酒:象征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春节
    • B. 中秋节
    • C. 端午节
  2. “狂潮欲上楼”中“狂潮”指的是什么?

    • A. 秋风
    • B. 海潮
    • C. 雪花
  3.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

    • A. 忘却
    • B. 思念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中,李白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孙元衡的《中秋夜对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李白的表达更为直接和简洁。

  • 《月夜忆舍弟》则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更加浓烈,使用了更直接的亲情描写,与孙元衡的抒情风格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