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赵秋晓》

时间: 2025-01-26 23:32:43

年时父子记同登,讵意天从杞国倾。

辇路春风三月梦,山庄夜雨十年灯。

率更帖墨知魁梧,庾信文章迈老成。

二妙风流今已矣,薤歌赋罢泪沾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赵秋晓
作者:黎善夫 〔宋代〕

年时父子记同登,
讵意天从杞国倾。
辇路春风三月梦,
山庄夜雨十年灯。
率更帖墨知魁梧,
庾信文章迈老成。
二妙风流今已矣,
薤歌赋罢泪沾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朋友的追思和深切怀念。诗中提到:“年时父子记同登”,回忆起父子俩曾经一起登高的情景,然而没想到天意竟然让朋友离世。“辇路春风三月梦”,春风带来了美好的梦,却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山庄夜雨十年灯”,在山庄的夜雨中,十年的灯火依旧,寄托着对友人的思念。“率更帖墨知魁梧”,提到书信往来,知晓朋友的才华。“庾信文章迈老成”,庾信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这里表明朋友在文学上的成就。“二妙风流今已矣”,对朋友才华的惋惜,最后“薤歌赋罢泪沾膺”,在赋罢歌声后,泪水湿透了心怀,情感至深。

注释:

  • 杞国倾:杞国是指古代的一个小国,这里用来比喻命运的无常。
  • 辇路:古代皇帝乘坐的车马之路,这里象征着人生的旅途。
  • 庾信:指庾信,东魏时期著名的诗人,以文学成就著称。
  • 薤歌:即《薤露》,古代的一种诗歌,常常用于表达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善夫,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作品多以抒情和咏物为主,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对友人赵秋晓的追悼之际,赵秋晓可能是一位与作者有深厚友谊的文人。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挽赵秋晓》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挽歌,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已故朋友的深切怀念。开篇以“年时父子记同登”引入,瞬间唤起了读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父子共登高的场景象征着亲情的珍贵和友谊的深厚。接着“讵意天从杞国倾”一句勾勒出命运的无常,正当人们沉浸在美好回忆时,命运却无情地将人分离。

“辇路春风三月梦”,则通过春风和梦境的意象,进一步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寻。夜雨与灯火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思念氛围,似乎在诉说着十年的友谊,如同那山庄中的灯火,虽已暗淡,但余温犹存。

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对友人的才华与成就的赞美流露无遗,尤其是提到庾信时,既是对友人文学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他早逝的惋惜。最后的“薤歌赋罢泪沾膺”则是对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在友人去世后,感受到的孤寂与无奈。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挽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年时父子记同登”:回忆与朋友的美好时光,强调友情的珍贵。
  • “讵意天从杞国倾”:感叹命运的无常与突如其来的离别。
  • “辇路春风三月梦”:春风象征生机,梦境则暗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山庄夜雨十年灯”:夜雨中的灯火象征对友人的怀念,时间的流逝。
  • “率更帖墨知魁梧”:提到书信的往来,知晓朋友的才华与成就。
  • “庾信文章迈老成”:庾信的成就暗喻友人的文学才华。
  • “二妙风流今已矣”:对朋友才华的惋惜,流露出失去的痛苦。
  • “薤歌赋罢泪沾膺”:赋罢之后的泪水,表现出深切的哀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辇路春风”与“山庄夜雨”,展现了优美的音韵。
  • 比喻:如“薤歌赋罢”中的“薤歌”寓意哀伤的歌声,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赵秋晓的追忆,表现了对逝去友情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流露出浓厚的哀伤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生命与希望,然而在诗中也隐含着无常。
  • 夜雨:代表孤寂与思念,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灯火:象征温暖与回忆,承载着对友谊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反映了哪种情感? A. 失落与惋惜
    B. 喜悦与庆祝
    C. 迷茫与困惑

  2. “年时父子记同登”中的“父子”指代的是? A. 兄弟
    B. 朋友
    C. 父亲与儿子

  3. “薤歌赋罢泪沾膺”中的“泪沾膺”表达了什么? A. 伤心和思念
    B. 高兴和庆祝
    C. 冷漠和孤独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人事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对国事的忧虑,而《挽赵秋晓》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 《琵琶行》: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音乐的热爱,情感上与《挽赵秋晓》有相似之处,但主题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华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