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时间: 2025-01-25 23:21:03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

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李白 〔唐代〕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
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白利将军出征西羌的壮烈场景。诗中提到,白起的军事威势让敌人感到忌惮,剑光如决浮云般闪耀,弓箭在明月的照耀下弯曲。马儿在边境的青草上奔跑,旌旗在晓霜中飞舞。将军们相互凝视,手握武器,寒风吹动着他们的铁甲。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羌: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
  • 白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以善于用兵著称。
  • 剑决:形容剑光闪烁、决然出击。
  • 弓弯:弓拉紧的形态,寓意准备射击。
  • 旌卷:旌旗招展,表示将士们的士气高涨。
  • 寒风生铁衣:寒风中,铁甲生冷,体现出战士们的坚毅与勇敢。

典故解析

  • 白起: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诗中提到他是为了呼应将军的威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蜀汉人。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高超的诗才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力强盛之际,边疆的安定和军事的胜利被视为保卫国家的重要任务。李白在该诗中表达了对将军出征的壮志和对国家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豪迈的笔调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将士们在西征的壮志豪情。诗的开篇即以“西羌延国讨”引入,展现了战争的背景,而“白起佐军威”则暗示了历史人物的影响力,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接下来,诗人通过“剑决浮云气”和“弓弯明月辉”的描绘,展现了战士们蓄势待发的精神状态。剑光和弓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战争画面,体现了将士们的决心与勇气。

在“马行边草绿”的描写中,透出一种生机与活力,边境的青草是战争前的宁静与和谐。而“旌卷曙霜飞”则带来了战争的紧张感,晨霜的寒冷与旌旗的飞舞形成强烈对比,增加了诗歌的张力。

最后,诗歌以“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结束,展现了将士们在寒风中相互凝视的情景,传达了一种坚定与勇敢的情感。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表现了战争的气势,也流露出对将士们的敬意与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羌延国讨:表明出征的方向和目的,针对敌国的讨伐。
  2. 白起佐军威:提及历史人物,增强了诗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3. 剑决浮云气:剑光闪烁,气势如虹,象征着将士们的勇猛。
  4. 弓弯明月辉:明亮的月光照耀下,弓箭如同要发射一般,预示着即将来临的战斗。
  5. 马行边草绿:描绘了边疆的自然景观,也反映出将士们的活力。
  6. 旌卷曙霜飞:晨霜中旌旗飞舞,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士气。
  7. 抗手凛相顾:将士们相互凝视,展现出团结与勇气。
  8. 寒风生铁衣:寒风中铁甲生冷,强调了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的坚韧。

修辞手法

  • 比喻:剑光和月辉的比喻,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对仗:如“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 拟人:使自然景象生动起来,如“旌卷曙霜飞”。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将士出征的赞美与激励,传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诗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体现了李白的家国情怀与英雄情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力量与勇气。
  • :代表着战斗的准备与决心。
  • :象征着迅速与活力。
  • 旌旗:代表着军队的士气与团结。
  • 寒风:传达出战争的艰苦与冷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哪个?
    A. 张飞
    B. 白起
    C. 曹操

  2. “剑决浮云气”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和平
    B. 勇猛
    C. 悲伤

  3. 诗中描绘的场景是在哪个方向的征讨?
    A. 东南
    B. 西羌
    C. 北方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王昌龄
  • 《出塞》:王昌龄

诗词对比
李白的《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与王昌龄的《出塞》都探讨了战争与将士的豪情。李白的诗更多地展现了壮丽的场景和士气,而王昌龄则更加注重对士兵心理的刻画,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集》
  • 《中国古代诗歌选》

以上内容为《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的全面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