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时间: 2025-01-27 03:57:03

要看中秋月,须交夜半时。

当中明郎郎,直下净离离。

地只余风露,天何有斗箕。

虚灵昭彻性,开眼几人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要看中秋月,须交夜半时。
当中明郎郎,直下净离离。
地只余风露,天何有斗箕。
虚灵昭彻性,开眼几人知。

白话文翻译:

要想欣赏中秋的明月,必须在半夜时分。
正当月亮明亮时,光辉照耀得清澈透明。
大地上只剩下风和露水,天上又何必再有斗柄星座?
虚空灵性透彻,能看透这一切的人又有几人呢?

注释:

  • 中秋月:指的是中秋节的月亮,象征团圆。
  • 郎郎:形容月光明亮的样子。
  • 净离离:形容清澈透明的样子。
  • 斗箕:指的是星座中的斗和箕,用以描绘天上的星星。
  • 虚灵:指的是空灵的精神状态。
  • 昭彻性:形容心灵明亮、清晰的状态。
  • 开眼:意为睁开眼睛,领悟事物的真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生卒年不详),字宗孟,号仲华,南宋诗人。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表现自然、人生哲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中秋之际,诗人独自赏月时所作,表达了对月光的欣赏与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在社会环境相对动荡的年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对宁静与和谐的向往。

诗歌鉴赏:

洪咨夔的《中秋》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诗的开头即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欣赏中秋的明月,必须在夜半时分,这一时间的选择暗示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需要耐心与等待。接着,诗人通过“郎郎”与“净离离”来形容明月的光辉,展现了月光的清澈和明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中的“地只余风露,天何有斗箕”则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月亮的美丽使得其他星辰显得渺小,反映出一种超脱的境界。最后一句“虚灵昭彻性,开眼几人知”更是升华了主题,强调了领悟宇宙真理的稀有与艰难,诗人在此不仅赞美了月亮的美丽,更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存在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要看中秋月,须交夜半时:强调了欣赏中秋月的最佳时机,暗示对美的追求需要等待。
  2. 当中明郎郎,直下净离离:用生动的视觉描绘月光的明亮与清澈,传达出清新自然之美。
  3. 地只余风露,天何有斗箕:反映出月亮的美丽使其他星星显得微不足道,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4. 虚灵昭彻性,开眼几人知:引导读者思考,真正能领悟自然与生命真谛的人是多么稀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郎郎”比喻月光的明亮,增强了感官的体验。
  • 对仗:全诗的结构工整,形成对称美感。
  • 拟人:通过“开眼”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真理的探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中秋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同时也深刻反思了人对自然与生命真谛的领悟,展现了哲学思考与审美体验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秋月:象征团圆与思乡。
  • 风露:代表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斗箕:象征夜空中的星辰,反映宇宙的广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中秋月通常在什么时间欣赏最佳? A. 傍晚
    B. 深夜
    C. 清晨
    D. 正午

  2. 诗中用来形容月光的词是?
    A. 明亮
    B. 阴暗
    C. 朦胧
    D. 冷漠

  3. 诗的最后一句“开眼几人知”意指什么?
    A. 人们都能看见
    B. 领悟真理的人很少
    C. 只有诗人能懂
    D. 大家都不在乎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洪咨夔的《中秋》更注重对自然的哲学思考,而《静夜思》则更多侧重于思乡情绪的表达。两者都以月亮为主题,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