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闵饥两绝》

时间: 2025-02-04 16:20:59

贵人生长不知田,丝竹声中醉饱眠。

渠信春山青草尽,排门三日未炊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贵人生长不知田,丝竹声中醉饱眠。渠信春山青草尽,排门三日未炊烟。

白话文翻译:

贵族从小生活在富贵之中,不知道田地的辛苦;在乐器的声响中,沉醉于美梦与丰盈的食物。相信春天的山上青草已经枯尽,门前已经三天没有见到炊烟。

注释:

  • 贵人:指的是生活富足的上层人士。
  • 丝竹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合称丝竹,代表音乐。
  • :他、她或它,这里指代“贵人”。
  • :相信、确实。
  • 春山青草尽:春天的山上,青草已经枯竭,象征着生活的困窘。
  • 排门:指开门的动作。
  • 炊烟:做饭时产生的烟,象征着生活的正常运作。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贵人”与“田”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差异。诗人在这里借用贵人的无知,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诗歌作品著称,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其作品多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的生活差距。诗人通过对贵人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与反思。

诗歌鉴赏:

《次韵闵饥两绝》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贵族的生活与农民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贵人生活的安逸,表面上看似幸福美满,但随着后两句的转折,诗人将焦点转向了社会的另一面——在春天的山中,青草已尽,生活的困顿显露无遗,门前的炊烟消失,暗示着人们的饥饿与无奈。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贵族对田地劳作的无知,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与批判。

诗中的意象丰富,音乐的“丝竹声”与田间的“炊烟”形成对比,突显了生活的差异。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带有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贵人生长不知田:直接揭示贵族的无知,表明他们与农民的生活完全脱节。
  2. 丝竹声中醉饱眠:描绘了贵族的安逸生活,沉醉于音乐与享受中。
  3. 渠信春山青草尽:引入自然意象,暗示春天的生机也无法掩盖生活的困境。
  4. 排门三日未炊烟:突显了生活的艰难与食物的匮乏,传达出诗人对社会底层的同情。

修辞手法:

  • 对比:贵人与田地的对比,强调社会的两极。
  • 意象:音乐、青草、炊烟等意象,塑造出丰富的生活画面。
  • 隐喻:青草的枯竭象征着生活的困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贵族的描写,表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批评,揭示了富裕与贫困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对底层人民生活现状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贵人:象征富裕与特权阶级。
  • 丝竹:象征享乐与安逸。
  • 春山青草:象征自然与生机,同时也反映出生活的无奈。
  • 炊烟: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生活的必需,但在此处则表示缺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丝竹声”指的是什么? A. 美食
    B. 音乐
    C. 田间劳作
    答案:B

  2. 诗人通过描绘贵人的生活与什么形成对比? A. 自然环境
    B. 农民的生活
    C. 城市的繁华
    答案:B

  3. “排门三日未炊烟”表达了什么? A. 富裕生活
    B. 生活困顿
    C. 自然美好
    答案:B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宋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