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示儿辈》
时间: 2025-01-26 02:21: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乐常思病苦时,
静观山下有雷颐。
十千一斗酒无分,
六十三年事自知。
错处真成九州铁,
乐时能得几絇丝。
新春老去惟梅在,
一任狂风日夜吹。
白话文翻译:
在安乐的时光里,常常思虑病苦的境遇,
静静地观察山下的雷声。
十千一斗的酒无法分开,
六十三年的经历只有自己明白。
错误的地方真如九州的铁,
在快乐的时候又能得到多少丝毫的乐趣?
新春已去,唯有梅花依然在,
任凭狂风日夜地吹打。
注释:
- 安乐:安稳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 病苦:指身体的痛苦和疾病。
- 雷颐:雷声的意象,可能隐喻着自然的力量或人生的无常。
- 十千一斗:形容酒的量,可能象征财富的无用。
- 六十三年:指作者经历的漫长岁月,含有感慨。
- 九州铁:比喻坚固的错误,或许指的是人生的种种不可逆转的决策。
- 乐时:快乐的时候。
- 絇丝:微薄的乐趣。
- 新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梅: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狂风:自然的力量,象征着生活中的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词人和政治家。他的词风豪放,情感激烈,常常反映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以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辛弃疾的作品风格独具一格,尤其擅长于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
《感怀示儿辈》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其身处政治失意之际,心中感慨万千。这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思考和对后辈的劝诫,提醒他们在安乐时也要铭记人生的苦难。
诗歌鉴赏:
《感怀示儿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中通过对安乐与苦痛的对比,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开篇便提及“安乐常思病苦时”,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更隐含着对后辈的教诲:在享受安逸生活时,切不可忘记人世间的疾苦与艰难。辛弃疾用“静观山下有雷颐”来描绘自己宁静的内心,而雷声的存在则提醒人们,生活中总有不可预测的变数。
诗中的“十千一斗酒无分”展现了对物质财富的淡泊,表达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物质的拥有。同时,六十三年的经历仅自己知晓,表明了人生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错处真成九州铁”,则暗示人生中的错误和遗憾是无法改变的,形成了人生的桎梏。
最后的“新春老去惟梅在”,以梅花的坚韧象征着生命的希望,尽管外界的狂风不断吹袭,但梅花依然在寒风中傲然绽放,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坚定信念。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表达了对人生苦乐的深刻理解与对后辈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安乐常思病苦时:在快乐的时光里,总要想到曾经的苦痛,提醒自己珍惜眼前。
- 静观山下有雷颐:静静地感受外界的变化,感悟人生的无常。
- 十千一斗酒无分:财富与快乐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分开的,暗示物质的意义。
- 六十三年事自知:经历了六十三年,只有自己能体会其中的得失。
- 错处真成九州铁:一旦犯下的错误,便如铁一般坚固,难以改变。
- 乐时能得几絇丝:在快乐时,真正能得到的乐趣微乎其微。
- 新春老去惟梅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唯有梅花仍然坚韧地生存,象征希望。
- 一任狂风日夜吹:任凭外界的挑战与困扰,梅花依然挺立,展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错处真成九州铁”,用铁比喻错误的坚固。
- 对仗:如“安乐常思病苦时”,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梅花的意象传达了坚韧与高洁的思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思考,提醒后辈在安乐中也要保持警醒,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体验,尤其是那些苦难与挑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着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的美好品质。
- 雷声:象征自然的无常与生活的不可预测,提醒人们思考。
- 狂风:象征生活中的挑战与困扰,反映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的《感怀示儿辈》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C. 对爱情的渴望 -
诗中提到的“梅”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坚韧与高洁
C. 财富的富有 -
诗中“错处真成九州铁”意指什么? A. 一切都可以改变
B. 错误是无法弥补的
C. 财富是最重要的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定风波》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苏轼: 两位词人都在诗中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辛弃疾更注重个人的经历与教诲,而苏轼则常常通过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彰显出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