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

时间: 2025-01-11 07:58:28

声名少日畏人知。

老去行藏与愿违。

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

何人可觅安心法,有客来观杜德机。

却笑使君那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声名少日畏人知。
老去行藏与愿违。
山草旧曾呼远志,
故人今又寄当归。
何人可觅安心法,
有客来观杜德机。
却笑使君那得似,
清江万顷白鸥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病中感慨自己的名声逐渐淡薄,随着年岁渐长,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曾经的志向在山野草丛中呼唤,但如今的朋友寄来了对归乡的期许。诗人感到安慰的法门在哪里呢?有客来此观望杜德机(杜甫的诗歌),他笑着说,您怎么能比得上那一望无际的清江和飞翔的白鸥呢?

注释:

  • 声名:名声,声誉。
  • 老去:年老,衰老。
  • 行藏:行事和隐居,指个人行为和处世态度。
  • 山草:山上的草,代表自然和朴素的生活。
  • 故人:老朋友。
  • 安心法:安身立命的方法,安慰自己的道理。
  • 杜德机:杜甫的诗,机指诗歌的才情。
  • 清江万顷:广阔的清江,形容自然的壮丽。
  • 白鸥飞:意指自由自在,象征洒脱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诗人,生于山东。他以豪放的词风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而著称,作品多描写历史、英雄以及个人理想。辛弃疾的诗词常常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富有激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辛弃疾生病期间,诗人在京口的连沧观所作,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

诗歌鉴赏:

这首《瑞鹧鸪》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辛弃疾内心的挣扎与思考。开头两句“声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与愿违”直入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名声的淡漠和对年岁增长所带来的无奈感。接下来的“山草旧曾呼远志”,通过自然意象唤起了诗人昔日的理想与追求,但如今的“故人”寄来的是对归乡的期待,这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故土的眷恋与对理想的追忆。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何人可觅安心法”与“有客来观杜德机”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对友人的理解与支持。而最后的“却笑使君那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则用清江和白鸥的意象呈现了自然之美,象征着自由与逍遥,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人世纷扰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声名少日畏人知:名声逐渐淡薄,怕人知道自己的境遇。
  • 老去行藏与愿违:年纪渐长,行为与理想相悖。
  • 山草旧曾呼远志:山野的草丛曾激励过远大的志向。
  • 故人今又寄当归:老朋友寄来归乡的信,表达思乡之情。
  • 何人可觅安心法:谁能找到安身立命的道理?
  • 有客来观杜德机:有朋友前来欣赏杜甫的诗歌。
  • 却笑使君那得似:却笑问您何以能与之相比?
  • 清江万顷白鸥飞:宽阔的江面上,白鸥在自由飞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鸥比作自由的生活态度。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如“声名少日”与“老去行藏”。
  • 意象: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个人的经历与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无奈,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尽管身处困境,诗人却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声名:象征个人成就与社会地位。
  • 山草:代表自然、质朴与理想的呼唤。
  • 白鸥:象征自由与无羁的生活状态。
  • 清江:广阔的自然象征,体现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故人”指的是谁?
    • A. 诗人的朋友
    • B. 诗人的敌人
    • C. 诗人的亲人
  2. “清江万顷白鸥飞”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 A. 自由自在
    • B. 忧伤悲凉
    • C. 热闹繁华
  3. 诗人对名声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冷漠
    • C. 恐惧

答案:

  1. A. 诗人的朋友
  2. A. 自由自在
  3. B. 冷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白在描写自然景象时均有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投入,但李白更显豪放,辛弃疾则在强烈的个人情感与理想中掺入了更多的现实无奈。两者的作品都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但风格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