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山中即事》

时间: 2025-01-26 01:17:19

万壑递层阴,光分一径深。

草丛留宿雨,云破见归禽。

奇石呈幽赏,鸣泉怀好音。

林端清籁发,适伴越人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壑递层阴,光分一径深。
草丛留宿雨,云破见归禽。
奇石呈幽赏,鸣泉怀好音。
林端清籁发,适伴越人吟。

白话文翻译:

在千山万壑之间,层层阴影叠加,阳光透过树梢洒下一条深邃的小径。草丛中留有夜雨的痕迹,云层散开时可见归来的鸟儿。奇特的石头展现出幽静的美感,潺潺的泉水带来悦耳的声响。在树林的边缘,清脆的竹笛声响起,恰好伴随着越人吟唱的诗歌。

注释:

  • 万壑:形容山谷众多。
  • 递层阴:层层叠叠的阴影。
  • 光分一径深:阳光透过树木洒下光线,形成一条深邃的小路。
  • 草丛留宿雨:草丛中仍残留着雨水的痕迹。
  • 云破见归禽:云层散开,能看到归来的鸟类。
  • 奇石呈幽赏:奇特的石头展现出幽静的美感。
  • 鸣泉怀好音:流淌的泉水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 林端清籁发:树林的边缘发出清脆的竹笛声。
  • 适伴越人吟:恰好伴随着越人的吟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敔,字子扬,号松隐,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二月山中即事》创作于春季二月,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置身于山中,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美好,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意境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中美景的热爱与感悟。开头的“万壑递层阴”描绘出山谷间的阴影,给人一种幽深静谧的感觉,接下来的“光分一径深”则通过阳光的照射,展现出自然光影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阴影与光亮的交替,不仅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也象征着生活中光明与阴暗的交错。

接着,诗人描绘了草丛中的雨水和归来的鸟儿,“草丛留宿雨,云破见归禽”,展现出春雨过后,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诗人在奇石与鸣泉之间找到了美的享受,表达了他对自然细腻感知的能力。最后,清脆的竹笛声与越人的吟唱相伴,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高雅的审美情趣,是清代山水诗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壑递层阴:描述山谷重重叠叠的阴影,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氛围。
  • 光分一径深:阳光透过树木洒下光线,形成一条深邃的小路,象征希望与方向。
  • 草丛留宿雨:草丛中残留的雨水,暗示春雨的滋润与生机。
  • 云破见归禽:云层散开时归鸟的出现,体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机。
  • 奇石呈幽赏:奇特的石头展现出的幽静之美,反映出诗人的独特审美。
  • 鸣泉怀好音:泉水的悦耳声响,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 林端清籁发:树林边缘的竹笛声,充满了音乐感,营造出悠然自得的氛围。
  • 适伴越人吟:与越人吟唱相伴,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阴影和光线的对比,表现出生命的多样性。
  • 拟人:将泉水描绘成有情感的存在,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传递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态度,体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影:象征着神秘和未知。
  • 阳光:代表希望和生命的活力。
  • 雨水:象征滋润与生命的源泉。
  • 归鸟:象征自由与归属。
  • 奇石:代表自然的奇妙与幽静。
  • 鸣泉: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命。
  • 竹笛:象征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壑递层阴”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明亮的阳光
    B. 阴暗的山谷
    C. 繁忙的人群
    D. 枯燥的沙漠

  2. “草丛留宿雨”中,雨水象征着什么? A. 灭亡
    B. 生机
    C. 绝望
    D. 悲伤

  3. 诗中提到的“越人吟”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乐器
    C. 一种人
    D. 一种花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敔《二月山中即事》李白《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王敔更侧重于细腻的描写,而李白则强调壮阔的气势。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