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堤》
时间: 2025-01-24 07:49: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呜呼,河伯不仁。令受民于天子,戕吾民,令宁当以身。民为鱼兮,令不忍独生。长鲸利齿饥蛟舞,欲诉冯夷逢帝怒。可怜恨比沧溟深,碧血空斑堤畔土。令有一片心,不化精卫魂,化为砥柱坚。精卫只解衔木石,砥柱万古回狂澜。呜呼,古之名贤率以死守职,公独不幸而罹不测。君不见汉王尊宋苏轼。
白话文翻译:
哎呀,河神太无情了。他让百姓受到了天子的压迫,杀害了我们人民,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百姓如同鱼儿,无法忍心独自生存。巨鲸张开锐利的牙齿,饥饿的蛟龙在舞动,想要向冯夷诉说对皇帝的愤怒。可怜的仇恨比浩瀚的海洋还要深,鲜血洒落在斑驳的堤岸上。如果有人有一片真心,就不会化为精卫的冤魂,而是化为坚固的砥柱。精卫只懂得衔木石,砥柱却可以万古回击狂澜。哎呀,古代的名贤们都以死守护自己的职责,而我却独自遭遇了不可测的厄运。难道你没有看到汉王尊重宋苏轼吗?
注释:
字词注释:
- 河伯:河神,古代传说中的水神。
- 戕:杀害,残害。
- 宁当:宁愿承担。
- 精卫:传说中的鸟,因其母亲溺死而衔木石填海,象征执着和不屈。
- 砥柱:比喻坚定不移的支柱。
- 冯夷:古代神话中的神灵,代表着自然的力量。
典故解析:
-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象征不屈的精神和执着追求。
- 汉王尊宋苏轼:指历史上汉王(刘邦)对文学家宋苏轼的尊重,意在强调忠臣和贤士的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在田,清代诗人,活跃于当时的文人圈,作品常表现对社会现象的关心和对人道主义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以河伯的无情象征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不满。
诗歌鉴赏:
《神堤》通过对河伯的控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无情。诗中以“民为鱼兮”开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百姓的苦难,暗示了统治者的冷酷无情。接着,诗人以“长鲸利齿”和“饥蛟舞”描绘了自然界的残酷,进而引入对国家和社会的控诉,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忠臣死守职守的敬仰以及自己遭遇的不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精卫”与“砥柱”的对比,诗人强调了坚持与不屈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
整首诗情感深邃,语言凝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远。诗人在对历史人物的提及中,赋予了诗歌更深的历史背景,使得情感更加厚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呜呼,河伯不仁”:感叹河神的无情,直接引入主题。
- “令受民于天子,戕吾民”:突出统治者的压迫和对人民的伤害。
- “民为鱼兮,令不忍独生”:比喻百姓如鱼,无法独自生存,表达对民生的同情。
- “长鲸利齿饥蛟舞”:描绘自然界的凶残,象征社会的动荡。
- “可怜恨比沧溟深”: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深切悲痛。
- “令有一片心,不化精卫魂”:希望有坚定的心志,不被苦难所摧毁。
- “砥柱万古回狂澜”:强调坚强意志的永恒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民为鱼”,生动形象。
- 拟人:河伯、精卫等的描绘,使得诗歌更具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伯:象征无情的自然与统治者。
- 鱼:象征无助的百姓。
- 精卫:象征坚持与不屈的精神。
- 砥柱:象征坚强不移的支撑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河伯”指的是: A. 一位仁慈的神
B. 一位无情的河神
C. 一位战神 -
“民为鱼兮”这句表达了什么含义? A. 百姓如同鱼一样自由
B. 百姓如同鱼一样痛苦
C. 百姓如同鱼一样富饶 -
诗中提到的“精卫”象征着: A. 忍耐与屈从
B. 坚持与不屈
C. 逃避与绝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与何在田的作品均反映了对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的关心,但杜甫更侧重于历史背景下的国破家亡,而何在田则更加强调个体的情感与历史人物的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