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尚之归蜀》
时间: 2025-01-11 14:01:2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崔尚之归蜀
作者: 何在田 〔清代〕
原文展示:
崔君趺坐厌局促,多在楚乡少在蜀。
坦然啸歌真率人,不似吴儿肠九曲。
西施嫫母各天然,弄粉调朱乃粗俗。
君才本非幕下士,肯教明珠弹飞肉。
脱粟布被我有之,何用故人富贵为。
执炙焉能知炙味,丈夫立志羞朵颐。
白衣步担不足惜,客兴无使秋燕悲。
箧中虽贫亦何壮,犹有五万新蒲葵。
此去湖湘烟雨隔,千山万水想行迹。
树因无主号相思,鸟不多情亦头白。
心中万事常棘口,握手匆匆忆不得。
但属他时幸相见,不改今朝旧颜色。
白话文翻译:
崔君坐着感到局促不安,多在楚地而少在蜀地。
他坦然自若地唱歌,真是个率性的人,不像吴地的小儿郎那样多愁善感。
西施和嫫母都是天生丽质,涂抹粉黛实在是粗俗。
你的才华本不是依附于权贵之下的人,怎会让明珠落入泥土之中?
我虽有粗布被子,不需要依赖故人的富贵。
掌握烹饪的技巧,怎能体会到真正的滋味,男人立志不该羞于享受美食。
身穿白衣扛担子并不值得惋惜,客兴不应让秋燕感到悲伤。
虽然箱中贫穷又有什么关系,仍有五万棵新蒲葵。
这次去湖湘,烟雨之间隔着千山万水,想起你的行踪。
树木因为无主而号称相思,鸟儿不再多情也变得头白。
心中万事总是烦恼,握手匆匆却无法留住记忆。
但愿有幸在他日相见,不改今日的情谊。
注释:
- 趺坐:盘腿坐。
- 局促:指环境狭小,感到不自在。
- 坦然:形容心态平和。
- 西施、嫫母:古代两位美人,象征绝代风华。
- 幕下士:指依附于权贵的人。
- 明珠弹飞肉:形容优秀的人才不应被埋没。
- 执炙:掌握烹饪技巧。
- 白衣步担:白衣是指平民,步担即挑担行走的劳动者。
- 箧中:箱子里,形容物质贫乏。
- 相思:思念之情,因树木无主而表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在田,清代诗人,风格独特,擅长描绘人情世故,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何在田送别友人崔尚之归蜀之际,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开头以崔君的局促感受为引子,反映了他在楚乡的生活状态,接着以坦然自若的形象揭示了崔君豁达的个性。诗中提到的西施和嫫母不仅是美的象征,也暗示了对世俗标准的反思,指出了弄粉调朱的庸俗。何在田通过对比,强调了崔君才华的独特与珍贵,抒发了对他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既有对离别的惆怅,又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尤其是“心中万事常棘口,握手匆匆忆不得”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对友人相见的期待和对瞬息万变的时光的无奈。在对比中,作者展现了对简朴生活的认同和对物质富贵的轻视,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崔君趺坐厌局促:描写崔君因为环境狭小而感到不安。
- 坦然啸歌真率人:崔君心态平和,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 不似吴儿肠九曲:对比吴地小儿的多愁善感,突显崔君的独立性。
- 君才本非幕下士:强调崔君的才华不应被埋没。
- 何用故人富贵为:不依赖故人的财富,表明独立生活的态度。
- 执炙焉能知炙味:强调要掌握生活的本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 白衣步担不足惜:即便是贫穷的生活也无所谓,表现出对生活的豁达。
- 此去湖湘烟雨隔:表达离别的惆怅,湖湘代表着友人的归去。
- 握手匆匆忆不得:表现对友人相聚时光的珍惜和无法留住的遗憾。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崔君与吴儿的对比,突出个性。
- 比喻:如“明珠弹飞肉”形象地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
- 拟人:如“树因无主号相思”,情感的投射使自然界也充满情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作者洒脱的生活态度和对物质富贵的轻视,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施、嫫母:美的象征,反映社会对美的标准。
- 明珠:象征才华与价值。
- 白衣:象征平民和朴素的生活。
- 箧中:象征物质的匮乏但精神的富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崔君在楚乡的感受是怎样的? A. 自在 B. 局促 C. 快乐
-
诗中提到的“明珠”代表什么? A. 财富 B. 才华 C. 美貌
-
作者对物质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 B. 轻视 C. 不在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但更加沉重,强调离别的苦楚。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送崔尚之归蜀》相似,都是送别诗,却在情感基调上更为婉约和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