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日去桂林》
时间: 2025-01-26 04:33: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春日去桂林
阮元 〔清代〕
人在天涯送远春,
远春还送欲归人。
风光渐扫缠绵雨,
云水原随淡宕身。
玉笋峰多通桂驿,
木兰舟小望榕津。
祇怜花事成狼藉,
那有残红上绣茵。
白话文翻译:
人在遥远的地方送走春天,
春天也在远方送来归家的思念。
迷蒙的细雨渐渐洗去这美丽的风光,
云水间的景色如同淡淡的洒落在身上。
玉笋峰上有许多通往桂林的驿道,
小小的木兰舟在榕树旁静静地眺望。
只怜惜花事已成狼藉,
哪还有残留的红花点缀在绣好的草地上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涯:遥远的地方。
- 远春:远方的春天,象征着离别的春天。
- 缠绵雨:细腻而绵长的雨。
- 淡宕:指淡淡的、轻松的状态。
- 玉笋峰:桂林著名的山峰,形似玉笋。
- 榕津:榕树旁的水边或渡口。
- 狼藉:杂乱不堪的样子。
- 绣茵:精美的草地,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典故解析:
- 桂林:中国著名的山水城市,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
- 木兰舟:传统的水上交通工具,象征着江南水乡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阮元(1764年-1849年),字承志,号梦阮,晚号天台山人,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学者。他在诗词创作中,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常融入历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阮元晚年,诗人离开了故乡,身处他乡,感怀春天的离去与思乡之情。诗中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自然的崇尚与对人情的关注。
诗歌鉴赏:
阮元的《送春日去桂林》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思念。全诗通过春天的象征,表达了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开头两句“人在天涯送远春,远春还送欲归人”便是情感的直接体现,诗人身在异乡,却因春天的离去而感到孤独与惆怅。接下来的两句“风光渐扫缠绵雨,云水原随淡宕身”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桂林独特的气候和自然风光,细雨的缠绵让人更加感受到春日的逝去。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桂林的美景:“玉笋峰多通桂驿,木兰舟小望榕津”,展现了对桂林山水的赞美,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向往。然而,“祇怜花事成狼藉,那有残红上绣茵”则又让人感受到时光无情,花事已然狼藉,残红已无,似乎在强调春天的短暂与美好,让人倍感惋惜。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反映了春天的美丽与易逝,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让人感受到诗人在自然与情感之间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在天涯送远春”:身在远方的人送走了春天,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孤独感。
- “远春还送欲归人”:远方的春天也在思念着归来的人,暗示着对故乡的期盼。
- “风光渐扫缠绵雨”:细雨逐渐扫去春日的美丽景色,暗示春天的逝去。
- “云水原随淡宕身”:云彩与水波轻轻地流淌,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
- “玉笋峰多通桂驿”:玉笋峰有多条通往桂林的驿道,展示了桂林的自然之美。
- “木兰舟小望榕津”:小小的木兰舟在榕树旁停靠,象征着宁静与悠闲。
- “祇怜花事成狼藉”:惋惜花事已成一片狼藉,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那有残红上绣茵”:已无残红花瓣点缀在草地上,表现出春天的短暂与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笋峰”比喻桂林的山水。
- 拟人:春天被赋予了情感,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互动。
- 对仗:如“人在天涯,远春还送”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描绘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故乡之间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暗示着短暂与无常。
- 玉笋峰:代表桂林的自然景观,体现出诗人的欣赏与热爱。
- 木兰舟:象征着水乡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残红:象征着春天的结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美好的瞬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宋代
B. 明代
C. 清代
D. 元代 -
诗中提到的“玉笋峰”是指哪座城市的景点? A. 北京
B. 桂林
C. 西安
D. 杭州 -
诗中“远春还送欲归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思念
C. 喜悦
D. 安宁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比较阮元的《送春日去桂林》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阮元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杜甫则更突显了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阮元的诗歌清新明快,杜甫的诗歌则多了一份沉重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阮元诗集》
- 《清代诗人研究》
- 《桂林山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