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日暮》

时间: 2025-01-26 07:47:22

渺渺春湖夕霭浮,落花飞燕打兰舟。

游人半入烟城去,月照笙歌上水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渺渺春湖夕霭浮,
落花飞燕打兰舟。
游人半入烟城去,
月照笙歌上水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西湖在傍晚时分的景象,湖面上弥漫着轻烟,落花随风而舞,飞燕在船上嬉戏。游人们一半已进入了烟雾缭绕的城市,月光照耀着水边的楼阁,楼上传来阵阵笙歌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渺渺:形容极细微、渺小的样子,这里指湖面轻烟弥漫。
  • 霭:指雾气或云雾,通常是柔和而轻盈的。
  • 兰舟:指轻便的小船,兰指的是美丽、优雅的样子。
  • 笙歌:笙是一种乐器,笙歌指奏乐唱歌。

典故解析:

  • “烟城”:古代诗词中常用来形容城镇的朦胧与梦幻,尤其在夕阳西下时更为明显。
  • “月照笙歌”:在古代,月光与音乐常常被描绘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永颐,宋代高僧,以诗名传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出对佛教哲理的思考,常通过诗歌传达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繁荣时期,文人雅士常聚于西湖,赏景吟诗。诗人通过描写西湖的自然美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西湖日暮》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湖傍晚的宁静与美丽。开头的“渺渺春湖夕霭浮”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朦胧的画面,春湖在薄雾中显得格外迷人。接着“落花飞燕打兰舟”描绘了湖面上的生动场景,飞燕与落花的结合,暗示着春天的生机与欢快。游人在烟雾中逐渐归去,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生活的追求。最后一句“月照笙歌上水楼”则通过月光和音乐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给人以宁静与美的享受。

整首诗以景入情,情景交融,既描绘出西湖的自然之美,又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情趣与情感。诗中的意象勾勒出一个温柔而富有诗意的世界,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渺渺春湖夕霭浮:描写西湖在春天傍晚时分的朦胧景象,展现出湖面轻烟飘浮的状态。
  2. 落花飞燕打兰舟:表现出春天的活力,落花随风而舞,飞燕在小舟上嬉戏,生动而富有趣味。
  3. 游人半入烟城去:游人渐渐消失在烟雾缭绕的城市中,隐喻人们对美好自然的追求与向往。
  4. 月照笙歌上水楼:月光照耀着水边的楼阁,笙歌声悠扬,营造出一种优雅而浪漫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渺渺”比喻湖面的轻烟,增强画面感。
  • 拟人:飞燕与落花的动感,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游人半入烟城去,月照笙歌上水楼”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西湖日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与赞美,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生活情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湖:象征生机与希望。
  • 夕霭:代表柔和、宁静的氛围。
  • 落花:象征美好的事物易逝。
  • 飞燕:象征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 月光:代表宁静与美好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西湖?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D. 冬天

  2. “兰舟”指的是什么? A. 大船
    B. 小船
    C. 渔船
    D. 游艇

  3. 诗中提到的“游人”去往哪里? A. 湖边
    B. 山上
    C. 烟城
    D. 城外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释永颐的《西湖日暮》和李白的《夜泊牛津口》,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的细腻景象,而后者更突出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古典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