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津赴边界防堵宿槐树沟口题壁》

时间: 2025-01-25 23:34:26

默祝烽烟靖,书生学掌兵。

深山秋试马,细雨晚屯营。

令易千军肃,诗难五字精。

溪流喧子夜,不寐听鸡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默祝烽烟靖,书生学掌兵。
深山秋试马,细雨晚屯营。
令易千军肃,诗难五字精。
溪流喧子夜,不寐听鸡声。

白话文翻译:

默默地祈愿战火平息,书生如今也要学习指挥军队。
在深山中秋天试马,细雨中晚上扎下营地。
命令使得千军肃然起敬,写诗却难以用五个字表达精髓。
溪水在子夜喧闹,我却无法入眠,只能听着鸡鸣声。

注释:

  • 默祝:默默地祈祝。
  • 烽烟:指战火、战争的烟火。
  • 书生:指读书人,通常指文人。
  • 掌兵:指指挥军队,掌握军事。
  • 深山:指幽深的山中,象征偏远之地。
  • 秋试马:在秋天进行马匹的试验或训练。
  • 细雨:小雨,细微的雨。
  • 晚屯营:晚上扎营,驻扎军队。
  • 令易:命令容易,表示下达命令。
  • 千军肃:千军肃然起敬,形容威严的气氛。
  • 诗难五字精:写诗难以用五个字表达出精妙的意思。
  • 溪流喧子夜:溪水在子夜流淌声响。
  • 不寐:无法入睡。
  • 听鸡声:听到鸡叫声,通常在黎明时分。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烽烟”常用来形容战争的骚动,而“书生学掌兵”则反映了文人对于军事的憧憬与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与武将角色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觉罗恒庆,清代诗人,文人出身,常常在诗中表达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作品多涉及军事和边防。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边界防守期间,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书生在战乱中的心境,既有对烽烟战火的祈祝,也有对军事生活的体验。开头两句表达了对安宁的渴求和知识分子学会军事指挥的无奈,显示出作者的矛盾心理。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在深山秋天的试马情景,细雨中扎营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最后两句,溪流声喧嚣,作者无法安睡,听着鸡鸣声,暗示着战争和生活的紧张与不安。整首诗从细腻的情感中流露出对家国的深切关怀,展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闷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默祝烽烟靖”: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 “书生学掌兵”:反映了文人对军事知识的学习与渴望。
    • “深山秋试马”:描绘出在偏远地区的军事活动。
    • “细雨晚屯营”:营地在细雨中扎下,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令易千军肃”:命令使士兵肃然起敬,展现军队的纪律性。
    • “诗难五字精”: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无奈。
    • “溪流喧子夜”:溪水的声音在夜间显得尤为清晰。
    • “不寐听鸡声”:体现了诗人的苦闷与思考。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仗和排比,增强了表达的节奏感,使情感更加深沉。
    • “默祝”与“书生”形成对比,突出身份的转变。
  •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了对平和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安宁的关切,同时反映了文人在战争中的无奈和责任感。

意象分析:

  • 烽烟:象征战争、动乱。
  • 书生:代表知识分子,强调文化背景与军事冲突的关系。
  • 细雨:象征孤独与忧愁,加强对环境的描绘。
  • 鸡声:象征清晨与生活的希望,尽管处在不安的环境中,仍有生活的声音。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烽烟”主要指什么?
      • A. 和平
      • B. 战争
      • C. 自然现象
    2. “书生学掌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满足
      • B. 无奈
      • C. 自豪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 A. 平静
      • B. 不安
      • C.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中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两者都反映了文人在战乱中的无奈和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