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波东去海茫茫,
谁识蓬山不死乡。
弄玉已归萧史去,
碧楼红树倚斜阳。
白话文翻译:
晚上的波浪向东流去,海面一片茫茫,
谁能知道那蓬莱仙山是个不死的地方呢?
弄玉(即古代传说中的仙女)已经回到了萧史那里,
碧绿的楼阁和红色的树木在斜阳的照耀下依偎在一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晚波:指傍晚时分的波浪。
- 蓬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不死之乡。
- 弄玉:传说中的仙女,常与萧史一起提及。
- 碧楼红树:形容景色的美丽,碧楼指青色的楼阁,红树则是指红色的树木。
- 斜阳:指夕阳,光线斜射。
典故解析:
- 蓬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蓬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长生不老。
- 弄玉与萧史:弄玉是古代传说中与萧史相伴的仙女,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900-960),字子昊,号天涯,唐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咏怀,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赵嘏游览王先生故居时,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和美好事物的怀念及对不死乡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清新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构筑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开头“晚波东去海茫茫”描绘了傍晚时分,海面波涛汹涌的景象,给人一种辽阔而孤寂的感觉。接着“谁识蓬山不死乡”转而引入蓬莱仙境,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是一种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弄玉已归萧史去”则提到了传说中的仙女弄玉,这一描写不仅让人联想到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暗示着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短暂的,难以久留。最后一句“碧楼红树倚斜阳”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故居的美好景色,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结合了自然与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波东去海茫茫:傍晚的海浪向东奔流,海面一片茫然,营造出一种广阔而孤独的情境。
- 谁识蓬山不死乡:问世人有谁知道那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是不死的地方,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弄玉已归萧史去:提到弄玉与萧史的故事,暗示美好事物的逝去和对过去的追忆。
- 碧楼红树倚斜阳:描绘了黄昏时分美丽的景色,象征着对故居美好时光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浪比作时间的流逝,表现出时间的无情。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 对仗:如“碧楼红树”对“晚波东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传说故事,表现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情感细腻而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波:象征时间的流逝,增加了诗的孤寂感。
- 蓬山:作为不死乡的象征,代表诗人对理想和永恒的追求。
- 弄玉:象征美好与爱情的短暂,勾勒出人间情感的脆弱。
- 碧楼红树:代表故居的美好回忆,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不死乡”是指哪个地方?
- A. 蓬莱
- B. 黄山
- C. 泰山
-
“弄玉”与“萧史”的关系是什么?
- A. 朋友
- B. 情侣
- C. 兄弟
-
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欢乐
- B. 孤独和怀念
-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赵嘏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描绘了自然风光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王维的诗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赵嘏则在怀念中带有一丝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