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陵》

时间: 2025-01-11 06:33:53

面辞丹陛谒皇陵,十里桥前尽却乘。

国祚万年绵大统,鼎湖千载忆遐升。

更催玉漏犹残滴,班列丹霄最上层。

祀事已终归去急,拟陈哀颂愧非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面辞丹陛谒皇陵,
十里桥前尽却乘。
国祚万年绵大统,
鼎湖千载忆遐升。
更催玉漏犹残滴,
班列丹霄最上层。
祀事已终归去急,
拟陈哀颂愧非能。

白话文翻译:

我面向红色的大殿,前往皇帝的陵墓,
十里长桥之上,车马已然停尽。
希望国家的皇位能绵延万年,
在鼎湖的千年历史中,回忆起古代的辉煌。
更催促着时间的流逝,滴水仍在缓缓落下,
在高高的天上,神灵的班列最为显赫。
祭祀的仪式已然结束,我急于回去,
想表达哀悼,但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注释:

  • 丹陛:指的是皇帝的殿堂,象征着权力的象征。
  • :拜访、参拜,表示尊敬。
  • 国祚:国家的基业、统治。
  • 鼎湖:指的是有名的地方,也象征着历史的积淀。
  • 玉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器,象征时间的流逝。
  • 班列:指神灵的队列,表示尊贵的地位。
  • 哀颂:哀悼的颂词,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显是明代的一位诗人,活跃于明中期。他的诗风清新,擅长表现自然景物及人生哲理,常以抒情见长。其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切思考。

创作背景:
《谒陵》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大一统时期,诗人通过参拜皇陵表达对国家的期望和对历史的感怀。这首诗既是对先帝的追思,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历史和权力的关注。

诗歌鉴赏:

《谒陵》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古诗。诗人通过面辞丹陛,象征着对皇权的敬仰,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和历史深沉的敬意。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上自然而流畅。开头两句描绘了拜谒场景,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现实的思考。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寄托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展现出对历史的自豪。

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感受,表露出诗人在祭祀仪式后急于归去的心态,表达了尽管有哀悼之意,但却感到无能为力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发与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了诗人到达皇陵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庄重和庄严。
  • 第三、四句则表达了对国家的美好祝愿和对历史的追忆。
  • 第五、六句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神灵的高贵,反映了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 第七、八句表达了对祭祀结束的急切与内心的无奈,体现了人对历史的敬仰与自我价值的反思。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玉漏”暗示时间的流逝。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如“国祚万年,鼎湖千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的期许与对历史的追溯,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陛:象征皇权与尊贵。
  • 皇陵:代表历史与权力的终结。
  • 玉漏: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班列:寓意神圣与超然的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谒陵》的作者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玉漏”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时间
    C. 权力
    D. 自然

  3. 诗人对国家的期望是什么?
    A. 希望国家灭亡
    B. 希望国家长治久安
    C. 希望国家更换统治者
    D. 希望国家发展经济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谒陵》与李白的《庐山谣》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历史与自然的追忆与感慨。但《庐山谣》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而《谒陵》则侧重于对历史与权力的沉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萧显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