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池彭母挽诗 其二》

时间: 2025-01-25 22:48:47

谁不为孀妇,风霜苦自持。

人情易衰薄,亲戚厌□婺。

旧箧藏遗简,寒机理断丝。

百年池上月,曾照育孤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池彭母挽诗 其二 杨士奇 〔明代〕 谁不为孀妇,风霜苦自持。人情易衰薄,亲戚厌婺。旧箧藏遗简,寒机理断丝。百年池上月,曾照育孤时。

白话文翻译: 谁能避免成为寡妇,独自承受风霜的苦难。人情的变化容易变得衰薄,亲戚们对寡妇也感到厌烦。旧箱子里藏着遗留下来的书信,寒冷的织机上整理着断了的丝线。百年来池塘上的月光,曾经照耀过抚养孤儿的时候。

注释:

  • 孀妇:寡妇。
  • 风霜:比喻生活中的艰辛和苦难。
  • 人情易衰薄: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容易变得淡薄。
  • 亲戚厌婺:亲戚对寡妇感到厌烦。婺,指寡妇。
  • 旧箧:旧箱子。
  • 遗简:遗留下来的书信。
  • 寒机:寒冷的织机。
  • 理断丝:整理断了的丝线,比喻整理过去的事物。
  • 百年池上月:比喻时间的流逝。
  • 育孤时:抚养孤儿的时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士奇(1365-1444),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水人。他是明代初期的著名文人,官至礼部尚书,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杨士奇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士奇为悼念一位名叫彭母的寡妇而作。诗中描绘了寡妇的孤独和艰辛,以及她在社会中的不被理解和厌烦。通过这些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寡妇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寡妇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寡妇在社会中的孤独和艰辛。诗中“风霜苦自持”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寡妇独自承受生活苦难的情景。而“人情易衰薄,亲戚厌婺”则深刻揭示了社会对寡妇的冷漠和厌烦。后两句“旧箧藏遗简,寒机理断丝”通过具体的物象,如旧箱子里的遗书和寒冷织机上的断丝,进一步强化了寡妇的孤独和过去生活的痕迹。最后,“百年池上月,曾照育孤时”以时间的流逝和月光的恒常,暗示了寡妇曾经的辛劳和对孤儿的抚养,增添了诗的深情和哀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不为孀妇,风霜苦自持。”:开篇即提出寡妇的普遍存在,并以“风霜”比喻寡妇所承受的艰辛。
  2. “人情易衰薄,亲戚厌婺。”:揭示社会对寡妇的冷漠和厌烦,人情易变,亲戚对寡妇的态度也变得衰薄。
  3. “旧箧藏遗简,寒机理断丝。”:通过具体的物象,如旧箱子里的遗书和寒冷织机上的断丝,表达了寡妇的孤独和过去生活的痕迹。
  4. “百年池上月,曾照育孤时。”:以时间的流逝和月光的恒常,暗示了寡妇曾经的辛劳和对孤儿的抚养,增添了诗的深情和哀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霜”比喻寡妇所承受的艰辛。
  • 拟人:如“人情易衰薄”将人情变化拟人化。
  • 对仗:如“旧箧藏遗简,寒机理断丝”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寡妇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的批判。通过描绘寡妇的孤独和艰辛,诗人表达了对寡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批判了社会对寡妇的冷漠和厌烦。

意象分析:

  • 风霜:比喻寡妇所承受的艰辛。
  • 旧箧:象征寡妇过去的记忆和遗留的痕迹。
  • 寒机:象征寡妇孤独和艰辛的生活。
  • 百年池上月: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寡妇曾经的辛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霜苦自持”一句比喻了什么? A. 寡妇的孤独 B. 寡妇的艰辛 C. 寡妇的坚强 答案:B

  2. “人情易衰薄,亲戚厌婺”揭示了什么? A. 社会对寡妇的同情 B. 社会对寡妇的冷漠 C. 社会对寡妇的支持 答案:B

  3. “旧箧藏遗简,寒机理断丝”中的“旧箧”和“寒机”分别象征什么? A. 过去的记忆和孤独的生活 B. 未来的希望和幸福的生活 C. 现在的困境和无奈的生活 答案:A

  4. “百年池上月,曾照育孤时”中的“百年池上月”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寡妇的孤独 C. 寡妇的坚强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石壕吏》:通过描写寡妇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哀愁和对过去的怀念。

诗词对比:

  • 杨士奇的《月池彭母挽诗》与杜甫的《石壕吏》都描绘了寡妇的悲惨生活,但杨士奇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寡妇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的批判,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明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包括杨士奇的诗作。
  • 《杨士奇诗集》:杨士奇的诗集,收录了他的多首诗作,包括《月池彭母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