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编修朝宗赴九江教授 其二》

时间: 2025-01-25 23:04:45

去上还乡路,天恩便养亲。

拜辞金殿直,谢别玉堂人。

山水濂溪近,风烟栗里邻。

怀贤知有志,应不负青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刘编修朝宗赴九江教授 其二 杨士奇 〔明代〕 去上还乡路,天恩便养亲。 拜辞金殿直,谢别玉堂人。 山水濂溪近,风烟栗里邻。 怀贤知有志,应不负青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踏上归乡的路途,感谢天恩得以奉养双亲。在金殿前拜别,向玉堂中的人道谢。山水接近濂溪,风烟与栗里相邻。怀揣着对贤人的敬仰,知道自己的志向,不应辜负这青春年华。

注释:

字词注释:

  • 去上:踏上。
  • 天恩:皇帝的恩典。
  • 便养亲:方便奉养父母。
  • 金殿直:指宫殿前的直道。
  • 玉堂人:指宫廷中的官员。
  • 濂溪:地名,指濂溪学派的发源地。
  • 栗里:地名,指陶渊明的隐居地。
  • 怀贤:怀念贤人。
  • 有志:有志向。
  • 不负青春:不辜负年轻时光。

典故解析:

  • 濂溪:指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故乡,也是其学派的发源地。
  • 栗里:指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隐居地,象征着隐逸和清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士奇(1365-1444),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水人。官至礼部尚书,参与编纂《永乐大典》。其诗文风格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士奇为送别刘编修朝宗赴九江教授而作。诗中表达了对刘编修的祝福和对归乡奉养双亲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对贤人志向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刘编修归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归乡奉养双亲的赞美。诗中“天恩便养亲”一句,既表达了对皇帝恩典的感激,也体现了对家庭责任的重视。后两句通过对濂溪和栗里的提及,暗示了刘编修的高洁志向和对贤人的敬仰。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高尚品质的推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上还乡路”:踏上归乡的路途,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2. “天恩便养亲”:感谢天恩得以奉养双亲,体现了对家庭责任的重视。
  3. “拜辞金殿直”:在金殿前拜别,象征着对皇宫的告别。
  4. “谢别玉堂人”:向玉堂中的人道谢,表达了对宫廷官员的感激。
  5. “山水濂溪近”:山水接近濂溪,暗示了高洁的志向。
  6. “风烟栗里邻”:风烟与栗里相邻,象征着隐逸和清高。
  7. “怀贤知有志”:怀揣着对贤人的敬仰,知道自己的志向。
  8. “应不负青春”:不应辜负这青春年华,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拜辞金殿直,谢别玉堂人”中的“拜辞”与“谢别”,“金殿直”与“玉堂人”形成对仗。
  • 比喻:如“山水濂溪近”中的“濂溪”比喻高洁的志向。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和对高尚品质的推崇。通过对刘编修归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高尚品质的推崇,同时也体现了对家庭责任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濂溪:象征高洁的志向。
  • 栗里:象征隐逸和清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濂溪”是指哪个学派的发源地? A. 濂溪学派 B. 栗里学派 C. 金殿学派 D. 玉堂学派

  2. 诗中的“栗里”是指谁的隐居地? A. 陶渊明 B. 周敦颐 C. 杨士奇 D. 刘编修

  3. 诗中“天恩便养亲”一句体现了什么? A. 对皇帝的感激 B. 对家庭的重视 C. 对友人的祝福 D. 对未来的期许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
  • 周敦颐的《爱莲说》:体现了高洁的志向。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杨士奇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归乡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隐逸生活的描写,后者则更侧重于对高尚品质的推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杨士奇的诗作。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
  • 《周敦颐集》:收录了周敦颐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