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为自古要地抚遗迹吊往事有怀七人焉因各赋诗一首 其一 诸葛武侯》
时间: 2025-01-11 05:50: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堂堂诸葛公,道本伊吕匹。方其未遇时,龙卧泯渊嘿。一朝感时奋,变化乃莫测。恢复信本志,为汉誓讨贼。大义凛照揭,乾坤为开辟。指挥动风云,忠诚贯金石。士生三代后,闻见渐卑溺。公也真天人,正气泰华敌。升平礼乐具,抢攘兵革日。抱负郁未施,永为后人惜。公神在天壤,万古终不没。再歌出师表,敛衽三叹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诸葛亮的伟大与忠诚。他是一位有着高尚道德的人,和古代的伊吕相匹敌。若在未成名之时,犹如龙藏于深渊,默默无闻。然而,当他感受到时局的变化时,他奋起图强,改变了局面。他恢复汉室的根本志向,誓言讨伐贼寇。其大义照耀天地,开辟了新的局面。指挥风云变幻,他的忠诚如金石般坚固。即使三代之后,士人们的品德逐渐沦落,但他依然是真正的天人,正气威武,难以匹敌。如今的盛世礼乐齐备,然而兵戈相见的日子却依旧频繁。他的抱负未能施展,令人怜惜。诸葛公的精神在天地间长存,永不消逝。再一次吟唱《出师表》,不禁让人叹息。
注释:
- 堂堂:形容体态阔大,气质非凡。
- 道本伊吕:指诸葛亮的德行与伊尹、吕尚相当,伊尹、吕尚是古代贤臣的代表。
- 龙卧泯渊嘿:龙隐于深渊,形容未被人发现的才华。
- 恢复信本志:恢复对汉室的信念与理想。
- 大义凛照揭:大义如光明,照耀天地。
- 升平礼乐具:指和平时期的礼乐文化齐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承恩,明代诗人,擅长古体诗,其作品多表现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时局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诸葛亮的故乡襄阳,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与怀念,反映了明代诗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景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开篇就确立了诸葛亮的伟岸形象,使用“堂堂”这一词语突出了他的气度和风范。接下来的“道本伊吕匹”则将诸葛亮与历史上的贤臣伊尹和吕尚并列,强调了他的德行与才能。在描写诸葛亮的成长过程时,诗人通过“龙卧泯渊嘿”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他在未成名之时的隐忍与沉静。
随着时局的变化,诸葛亮奋起图强的决心在“感时奋”中体现。他的复兴汉室之志与对贼寇的誓言,突显了他的大义与忠诚。诗中提及“指挥动风云,忠诚贯金石”,表现了诸葛亮在短暂政治生涯中的非凡能力与坚定信念。
在后半部分,诗人对后世士人的品德逐渐沦落感到惋惜,而诸葛亮的形象却依然光辉灿烂,显示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地位。最后,通过“再歌出师表”,强调了诸葛亮的忠诚与牺牲精神,令读者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堂堂诸葛公:开篇直接称呼诸葛亮,突出其伟大形象。
- 道本伊吕匹:将诸葛亮与伊尹、吕尚相提并论,强调其品德。
- 方其未遇时,龙卧泯渊嘿:描述他在成名之前的隐忍与才华未被发现。
- 一朝感时奋,变化乃莫测:表现他在适当时机奋起的决心。
- 恢复信本志,为汉誓讨贼:强调他恢复汉室的志向。
- 大义凛照揭:展现其大义的光辉。
- 指挥动风云,忠诚贯金石:描述诸葛亮的指挥才能与忠诚。
- 士生三代后,闻见渐卑溺:感慨后世士人的道德沦落。
- 公也真天人,正气泰华敌:赞美诸葛亮的正气与伟大。
- 升平礼乐具,抢攘兵革日:对比盛世与战乱。
- 抱负郁未施,永为后人惜:感叹诸葛亮的抱负未能实现。
- 公神在天壤,万古终不没:强调他的精神永存。
- 再歌出师表,敛衽三叹息:通过《出师表》表达对他的敬仰与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卧泯渊”,形象生动。
- 对仗:如“出师表,敛衽三叹息”,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赞颂了诸葛亮的忠诚与伟大,同时对后世的道德沦落表示惋惜,强调了历史人物的精神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象征才华与非凡。
- 风云:象征政治局势的变化。
- 天人:象征高尚的道德与人品。
- 出师表:象征忠诚与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诸葛亮在诗中被比喻为哪个动物?
- A. 虎
- B. 龙
- C. 鹰
- D. 狼
-
诗中提到的“士生三代后,闻见渐卑溺”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当代士人的赞美
- B. 对历史人物的崇拜
- C. 对后世道德沦落的惋惜
- D. 对战争的厌恶
-
“再歌出师表”所指的是?
- A. 诸葛亮的诗作
- B. 诸葛亮的忠诚与牺牲
- C. 诸葛亮的战争策略
- D. 诸葛亮的历史地位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师表》:诸葛亮的名篇,展现他的忠诚与智慧。
- 《前出師表》:表明诸葛亮对后主的忠心与忧国情怀。
诗词对比:
- 对比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放的个性与对生命的热爱,孙承恩则更注重历史人物的精神与道德。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集》
- 《诸葛亮传》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