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冶城山下水云居,落木惊心昼寝馀。
多病一秋稀出户,故交经月少通书。
琴声自识钟仪苦,礼法同怜阮籍疏。
且欲乘流问蓬岛,海门风浪近何如。
白话文翻译:
在冶城山下的水云居所,落叶的声音让人心惊,打断了我的白昼睡梦。身患多病,秋季里我很少出门,老朋友之间已好几个月没有通信。琴声中自有钟仪的苦楚,礼法也同样怜悯阮籍的疏远。我且想乘船去问询蓬莱岛的消息,但海门的风浪又将是怎样的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冶城山:指的是特定的地名,可能是诗人所居住或游历的地方。
- 水云居:意指水边的云雾缭绕之地,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
- 落木:落下的树叶,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与时光的流逝。
- 昼寝:白天的睡眠。
- 多病:指身体多病,可能暗示诗人的健康状况不佳。
- 故交:老朋友,指曾经的友人。
- 琴声:指琴的声音,象征着艺术与内心的情感。
- 钟仪:古代礼仪制度,象征着社会的规范与压力。
- 阮籍:阮籍为古代著名的文人,因志向高远而疏远于礼法。
- 蓬岛:传说中仙人的居所,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海门:海的入口,暗指通往未知的风险与挑战。
典故解析:
阮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自由奔放的个性而闻名,常被后世引为抒发个体情感的象征。提及阮籍,意味着对礼法的反思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边贡(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生于今浙江一带,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昼寝》创作于边贡身处多病之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朋友关系的思考,显示出一种孤独和对往昔的怀念。
诗歌鉴赏:
边贡的《昼寝》是一首充满抒情与感怀的诗作,整体基调显得淡然却又蕴含深意。开篇描绘了冶城山下的宁静环境,落木的声音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写照,更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伤。诗人通过“多病一秋”引入自我状态,表现出他因健康问题而不得不疏远外界的无奈与孤独。
与老朋友之间的联系稀少,反映了人际关系的淡漠与疏离,显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琴声的提及则是对艺术的依恋,象征着他通过音乐与内心情感的交流,尽管现实中礼法的束缚让他感到无奈,仍然不禁想起阮籍,表达了对自由与个性的渴望。
最后,诗人构想乘船去寻找蓬岛,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然而海门的风浪又让人感受到现实的艰难与挑战。在这首诗中,边贡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反衬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冶城山下水云居:描绘地点,营造出山水相间的宁静氛围。
- 落木惊心昼寝馀:通过落木的声音打断白昼的安宁,暗示内心的惊扰。
- 多病一秋稀出户:自述多病,反映出诗人因健康问题而减少出门的频率。
- 故交经月少通书:与老朋友联系减少,突显孤独感与人际关系的疏远。
- 琴声自识钟仪苦:琴声中蕴含对社会规范的反思,表现出对礼法的无奈与不满。
- 礼法同怜阮籍疏:提到阮籍,表达对个体自由的渴望,与社会礼法形成对比。
- 且欲乘流问蓬岛:想要追求理想与自由生活,象征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海门风浪近何如:对现实挑战的思考,既有期待也有对未知的恐惧。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如落木、琴声)来暗示内心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琴声赋予情感,使其成为沟通内心的媒介。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宁静的自然环境与诗人的内心状态,反映了孤独、病痛、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示了个体在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挣扎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云:象征宁静与恬淡的生活。
- 落木: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琴声:象征艺术及内心情感的表达。
- 蓬岛:理想与追求的象征,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冶城山”代表什么? a) 诗人的故乡
b) 一种理想的境地
c) 具体的地名 -
“落木惊心”中的“惊心”意指什么? a) 心情愉悦
b) 内心的惊扰
c) 外界的美好 -
阮籍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传统礼法
b) 对自由的追求
c) 朋友的疏远
答案:
- c) 具体的地名
- b) 内心的惊扰
- b) 对自由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人内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边贡的《昼寝》都展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辛弃疾更为豪情,边贡则显得细腻与沉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边贡诗词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