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李君寄驯鹇俄殪野狸信至燕哀以三曲 其一》
时间: 2025-01-25 11:48: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鱼鸟寻盟未许同,
冥栖谁复伴龙钟。
荒栏取食曾呼掌,
绣尾回霜罢扫笼。
老去逢愁消不易,
秋来见月放成空。
定知此夜魂游处,
多在武夷山水中。
白话文翻译
在这片荒凉的地方,鱼和鸟都未曾结成盟约,谁能再陪伴年老的我呢?我曾在空旷的栏杆旁呼唤,试图捕捉食物;如今绣尾鸟儿在霜降之际,已经不再为我打扫笼子。年纪渐长,面对愁苦,心情难以消解;秋天来临时,望着明月,心中顿感空虚。我知道,今夜的游魂,定然是在武夷的山水之间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盟:约定,结成盟约。
- 冥栖:黑暗中栖息,指一种孤独的状态。
- 龙钟:龙钟古老,借指年老或衰老。
- 荒栏:荒凉的栏杆,可能是指一处空旷之所。
- 绣尾:绣尾鸟,一种美丽的鸟类。
- 回霜:指霜降,象征着秋冬的到来。
- 消不易:消除愁苦并不容易。
- 放成空:心中感到空虚。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武夷山”是福建省的一座名山,因其美丽的山水风光而闻名,常被文人墨客所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才,号青藤,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其诗风多变,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思考。徐渭一生经历坎坷,尤其是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情感上也常有愁苦,故他的作品常透出深厚的忧伤与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渭老年时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表达了他在年老时面临孤独和愁苦的感受。诗中对秋天月光的描写,寄托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老年孤独和愁苦的深刻感受。开篇以“鱼鸟寻盟未许同”引入,便将读者带入一种孤独的氛围,暗示了人与自然的隔阂。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通过对荒凉环境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他对陪伴的渴望与失落。中间描述“绣尾回霜”,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展现,更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而“老去逢愁消不易”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最后一句“多在武夷山水中”则是诗人对理想境地的向往,体现了他希望在自然中找到慰藉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鱼鸟寻盟未许同:鱼和鸟在自然界中本应和谐,然而在这里却未能结成盟约,暗喻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
- 冥栖谁复伴龙钟:年老的自己在幽暗中栖息,失去伴侣,感到孤独无依。
- 荒栏取食曾呼掌:描述在荒凉的环境中,曾试图捕捉食物,体现了生活的艰辛。
- 绣尾回霜罢扫笼:绣尾鸟在霜降之后不再为我打理,象征着失去活力的生活。
- 老去逢愁消不易:老年时的愁苦难以消散,体现对生活的无奈。
- 秋来见月放成空:秋天来临时,明月映照下的空虚感。
- 定知此夜魂游处:对夜晚游魂的思考,似乎在寻找归属。
- 多在武夷山水中:最终寻找的慰藉是在美丽的山水之间,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鱼鸟寻盟”与“冥栖谁复”,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绣尾回霜”来象征生活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老年孤独的深刻思考,透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揭示出一种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鱼鸟:象征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交融。
- 荒栏:代表孤独和无助的环境。
- 绣尾鸟:象征活力与美好,但在诗中却反映失去。
- 明月:象征思念与空虚,常被古人用来表达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龙钟”指的是什么? A. 年老
B. 动物
C. 鱼类
D. 水体 -
诗人最向往的地方是哪里? A. 武夷山
B. 庐山
C. 泰山
D. 黄山 -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孤独与愁苦
C. 愤怒
D. 无聊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徐渭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有所不同,李白常以豪放的气概抒发情感,而徐渭则更多地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李白的《月下独酌》展现了面对孤独时的洒脱,而徐渭则在诗中流露出深邃的忧虑与思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徐渭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