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赠雁巢上人 其一》
时间: 2025-01-11 12:43: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乐亦遣此生,哀亦遣此生,落笔千万言,略与数钱量米同硁硁。二竖牧羊羊已去,遗火空烧始量墓。九原龙蜕总成灰,可惜骊山松柏树。世人见景不见日,何况虚空本无色。欲乘元气亦易尔,复愁无处施鞭策。江河滔滔孰云东,下归墟沃焦昆仑。所藉高天偪人人著地,白榆欲落苦不易。天荒地老顷刻事,十二万年谁疏记。我怜盘古无奈何,一椎一凿真儿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人生都如同落笔写下的文字,似乎与钱米的价值无异。看似无用的二人已去,留下的火焰空烧只为记忆。历史的沉淀与消逝,让人唏嘘不已。人们常常只看见表象,而不见真实的内涵,何况虚空本身便没有颜色。想要驾驭自然的力量并不难,但又担心无处施展才华。江河滔滔向东流去,最终汇归荒凉的昆仑。高天与人相依,白榆树也难逃凋零。天地间的变化瞬息万变,谁能记住这漫长的时间呢?我怜惜盘古的孤独,无奈其中的努力竟然如同儿戏。
注释:
- 硁硁:形容物品坚硬或沉重的样子,这里暗指文字的无力。
- 二竖:指的是二个无知的年轻人,可能是在讲述一些不成熟的行为。
- 九原龙蜕: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龙,象征着伟大的历史或力量的消逝。
- 白榆:一种树木,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盘古: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象征着开天辟地的伟大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济(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刻的哲理见长。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了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及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历史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诗中充满了对生命与存在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周济深邃的哲学思考与对人生的独特理解。诗人在开头引入乐与哀的双重情感,表明人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随即通过“落笔千万言”的比喻,表达出文字的局限性。接着,诗人以“二竖牧羊羊已去”为引,暗示社会中那些无知者的消逝,留下的仅是对过往的追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九原龙蜕成灰,生动地表现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在“世人见景不见日”的句子中,诗人形象地批判了人们对表象的追求,而忽视了事物背后的本质。欲乘元气的追求在诗中被描绘为一种无奈,反映出诗人对自身才能与人生追求的困惑。最后,盘古的形象被引入,表现了对于创世者的怜惜与对人类存在的沉重思考,整首诗在哲理与情感之间游走,展现了深刻的生命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乐亦遣此生,哀亦遣此生: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 落笔千万言,略与数钱量米同硁硁:写下的文字,与金钱和米饭的价值相比似乎微不足道。
- 二竖牧羊羊已去,遗火空烧始量墓:形容一些无知者的离去,只留下空虚的回忆。
- 九原龙蜕总成灰:历史的伟大终究会消逝,化为尘埃。
- 可惜骊山松柏树:对生命脆弱的感叹。
- 世人见景不见日,何况虚空本无色:批判世人对表象的追求。
- 欲乘元气亦易尔,复愁无处施鞭策:想要掌握自然的力量却找不到出口。
- 江河滔滔孰云东,下归墟沃焦昆仑:历史与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所藉高天偪人人著地,白榆欲落苦不易:生命的无常与艰难。
- 天荒地老顷刻事,十二万年谁疏记:时间的流逝让人难以记住。
- 我怜盘古无奈何,一椎一凿真儿戏:对开天辟地的伟大努力的无奈感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落笔的文字,强调人生的多样性。
- 对仗:诗句中常常使用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 拟人:自然与生命的描绘中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无常与历史的沉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深刻思考与叹息,同时对人类的追求与努力的迷茫感到无奈,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考色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乐与哀:象征人生的两极情感。
- 龙蜕与松柏:分别象征历史的伟大与生命的脆弱。
- 江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命运的无常。
- 盘古:象征创造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二竖”指的是什么? A. 无知者
B. 明智者
C. 牧羊人
D. 小孩 -
“欲乘元气亦易尔”表达了什么? A. 生活的简单
B. 追求自然力量的困难
C. 时间的流逝
D. 人生的乐趣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周济的《放歌赠雁巢上人 其一》更加注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专注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描写。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显得轻盈而富有抒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大全》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 《诗词的意象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