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湖州妓宋态宜二首》

时间: 2025-01-11 01:14:03

曾识云仙至小时,芙蓉头上绾青丝。

当时惊觉高唐梦,唯有如今宋玉知。

陵阳夜会使君筵,解语花枝出眼前。

一从明月西沉海,不见嫦娥二十年。

意思解释

遇湖州妓宋态宜二首

作者: 李涉 〔唐代〕

原文展示:

曾识云仙至小时,
芙蓉头上绾青丝。
当时惊觉高唐梦,
唯有如今宋玉知。
陵阳夜会使君筵,
解语花枝出眼前。
一从明月西沉海,
不见嫦娥二十年。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小的时候认识云仙,
她的芙蓉般的头发上绾着青丝。
那时我惊醒,仿佛在高唐的梦境之中,
如今只有宋玉才能理解我的情感。
在陵阳的夜宴上,君子的筵席上,
那解语的花枝就在眼前闪现。
自从那明月西沉入海之后,
我已经不见嫦娥整整二十年。


注释:

  • 云仙: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名。
  • 芙蓉:指荷花,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高唐梦:出自《庄子》,指梦中与仙女相会的美好情景。
  • 宋玉:汉代著名的辞人,以才情出众著称,常被用来比喻才子。
  • 陵阳:地名,指的是历史上的陵阳,可能指的是宴会的场所。
  • 解语花:指善解人意的女子,常用来形容聪慧的女子。
  • 嫦娥:月宫的仙女,象征着美丽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写风景、抒发情感为主,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遇湖州妓宋态宜二首》是李涉在游历湖州时,邂逅一位妓女所作,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及对美丽女子的倾慕之情。此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情与人际关系,展示了诗人敏感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李涉的《遇湖州妓宋态宜二首》以优美婉转的笔调,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的形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惆怅。诗的开头,诗人提到“曾识云仙至小时”,勾起了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接着,通过“芙蓉头上绾青丝”,将美丽女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在这里使用了细腻的描写,使得这位女子似乎活灵活现。

“当时惊觉高唐梦”一句,带有浓厚的梦幻色彩,暗示了诗人心中的渴望与追求。接下来的“唯有如今宋玉知”,则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情感的遗憾与追忆。诗人在宴会上与美丽女子的相遇,似乎让他又回到了那段美好的时光,但随着“明月西沉海”的描写,诗人意识到美好的时光早已逝去,导致他感到无比孤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李涉深厚的艺术造诣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识云仙至小时:表达曾经在童年时与仙女相识,暗示了纯真无邪的情感。
  2. 芙蓉头上绾青丝:通过美丽的形象描写,展现女子的美丽与优雅。
  3. 当时惊觉高唐梦:强调梦境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对过往的向往。
  4. 唯有如今宋玉知:暗示只有才子才能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
  5. 陵阳夜会使君筵:展开宴会场景,烘托出华美的氛围。
  6. 解语花枝出眼前:形容女子的聪慧与美丽,增添了一层情感的深度。
  7. 一从明月西沉海: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失去,带有伤感色彩。
  8. 不见嫦娥二十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长久缺失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芙蓉,用以突出其美丽。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如“明月”、“嫦娥”等意象,渗透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美丽女子的倾慕与对现实孤独的无奈,反映了人们在美好与失去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仙:象征着美好与梦幻,代表了诗人内心的理想。
  • 芙蓉:象征美丽与纯洁,暗示女子的非凡气质。
  • 明月:象征着思念与孤独,反映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 嫦娥:象征着失去与遗憾,代表了美好的追求与难以实现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云仙”指的是: A. 一位美丽的女子
    B. 仙女
    C. 一种花卉

  2. “解语花枝”所指代的是: A. 善解人意的女子
    B. 一种花卉
    C. 一种饮品

  3. 诗人对过去的情感是: A. 怀念
    B. 忘却
    C. 开心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涉白居易在对女子的描写上各有千秋,李涉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描绘,而白居易则通过音乐与情感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更为浓厚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李涉诗集》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