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雪浪》

时间: 2025-01-27 03:49:31

四方灰志久,攀陟力犹能。

不觉身高处,无穷眼界增。

天空山点点,云末水层层。

钟磬时方举,松归见一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方灰志久,攀陟力犹能。
不觉身高处,无穷眼界增。
天空山点点,云末水层层。
钟磬时方举,松归见一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攀登雪浪的过程与感悟。四周的灰色景象已经存在很久,然而我依然有力气攀登。渐渐地,我来到高处,眼前的视野无穷无尽。天空中山峰点点,云层和水面层层叠叠。此时钟声和磬声响起,松林里传来一位僧人的身影。

注释:

  • 四方:指四面八方。
  • 灰志:心中的忧愁和失望。
  • 攀陟:攀登和上升。
  • 无穷:没有尽头。
  • 眼界:视野,见识。
  • 天空山点点:天空中有许多山峰。
  • 云末:云的边缘。
  • 水层层:水面层层叠叠。
  • 钟磬:指寺院中的钟和磬,通常用于敲响报时。
  • 松归见一僧:在松林中看见一位僧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光绪,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登雪浪》创作于冬季,诗人可能在一次登山活动中,体验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心灵的宁静,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登雪浪》是一首描写登山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的诗。诗的开头以“灰志久”引入,表现出诗人心中曾经的忧愁与沉重。然而,尽管内心有着沉重的负担,诗人依然选择了攀登,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接着,诗人通过“身高处”的描绘,展示出攀登所带来的开阔视野,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实现,也暗示着通过努力可以超越自我,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与境界。

在意象的运用上,“天空山点点,云末水层层”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山峰和水面层次分明,给人以空间的延展感。诗的尾声,钟声与僧人的出现,为整首诗增添了禅意,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顿悟。诗人通过这幅画面,将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和谐统一表达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方灰志久:表达了长久以来的烦恼和忧愁,暗示了生活的艰辛。
  2. 攀陟力犹能:尽管有困扰,诗人依然有着向上的力量,表现出勇气与坚持。
  3. 不觉身高处: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高处,象征着努力的成果。
  4. 无穷眼界增:达到高处后,眼界开阔,象征着人生的宽广与无尽的可能性。
  5. 天空山点点:描绘了远处山峦的美丽,体现了自然的壮阔。
  6. 云末水层层:层次分明的云和水,表现出空间的层次感。
  7. 钟磬时方举:寺院的钟声和磬声,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8. 松归见一僧:在松林中遇见僧人,暗示内心的宁静和哲理的启示。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无穷眼界增”比喻人生的宽广与视野的拓展。
  • 对仗:如“天空山点点,云末水层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山、水、松、僧等意象交织,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攀登雪浪,诗人不仅获得了自然的美景,也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与内心的宁静,表现了追求理想与自我超越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理想的高度与追求的目标。
  • :代表变化与自由。
  • :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柔韧。
  • :象征着坚韧与宁静。
  • :代表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表现诗人内心的情绪是什么?

    • A) 欢快
    • B) 沮丧
    • C) 忧愁
    • D) 急躁
  2. 诗中提到的“钟磬”主要指什么?

    • A) 山峰
    • B) 水流
    • C) 寺院的声音
    • D) 云层
  3. 诗人通过攀登获得了什么?

    • A) 财富
    • B) 名声
    • C) 开阔的视野
    • D) 朋友

答案:

  1. C) 忧愁
  2. C) 寺院的声音
  3. C) 开阔的视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登高》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登高》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但其情感更多地体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感伤;而萧光绪的《登雪浪》则在攀登过程中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感悟与思考。两者在意象与情感上各有侧重,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