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金沙水,苍茫汇众流。
浪融巫峡雪,声落洞庭秋。
吴楚凭天堑,荆襄据上游。
溯洄乡思切,彼岸更回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提到,万里长河如同流淌的金沙,浩浩荡荡地汇集成众多河流。雪水融化的浪花在巫峡中翻滚,声响则在秋天的洞庭湖上回荡。吴地和楚地犹如天然的屏障,而荆襄则坐落在上游。诗人在河流中逆流而上,乡愁愈加浓烈,回头望向彼岸,思绪更加牵挂。
注释
- 万里:形容水流的遥远。
- 金沙水:指长江的水流,如同金沙般闪闪发光。
- 苍茫:形容广阔而昏暗的景象。
- 巫峡:位于长江中的巫山峡谷,景色秀丽。
- 声落:声响传来。
- 荆襄:指荆州和襄阳,地处长江沿岸的重要地区。
- 溯洄:逆流而上,回归故乡的意思。
- 乡思切: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典故解析
- 巫峡:古代传说中,巫峡是巫山的神女居住之地,常与爱情故事相联。
- 洞庭湖:古往今来,洞庭湖是文学中常提及的美丽湖泊,象征着广阔与宁静。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牛焘,清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历长江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向往。
诗歌鉴赏
《渡荆江》是一首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山水诗,诗人以长江为主线,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开篇的“万里金沙水”便将读者的视线引入浩瀚的江河,金色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奔涌不息的历史。而后面的“浪融巫峡雪”则通过巫峡的雪水,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清澈,流动的水与静谧的雪形成鲜明对比,寓意着诗人内心的波动。
随着诗句深入,诗人转向了对故乡的思念。“吴楚凭天堑,荆襄据上游”不仅描绘了地理位置的关系,更反映出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交融。最后一句“溯洄乡思切,彼岸更回头”更是点明了全诗的情感核心,诗人在此展开了一场心灵的旅程,逆流而上,回望故乡,思绪绵延,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万里金沙水”:描绘长江的辽阔与壮丽。
- “苍茫汇众流”:形容江水汇聚成流,展现出浩瀚的气势。
- “浪融巫峡雪”:雪水融入江流,给人以清新和宁静的感受。
- “声落洞庭秋”:声音在秋天的洞庭湖上回响,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 “吴楚凭天堑”:吴地与楚地被天堑隔开,体现了地理的分隔与历史的变迁。
- “荆襄据上游”:荆州和襄阳地处长江的上游,象征着文化的发源地。
- “溯洄乡思切”:逆流而上,乡愁愈发浓烈。
- “彼岸更回头”:不断回望彼岸,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江比作“金沙”,形象生动。
- 对仗:如“吴楚凭天堑,荆襄据上游”,体现了对称美。
- 拟人:声响如同有灵性般在自然中回响。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长江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思念,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文情感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金沙水: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财富。
- 巫峡雪:代表着自然的纯洁与宁静。
- 洞庭秋:秋天的湖面暗示着思乡的情感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巫峡”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浩瀚
- B. 纯洁与宁静
- C. 乡愁
-
“吴楚凭天堑”的意思是:
- A. 吴地和楚地隔开
- B. 吴地和楚地相连
- C. 天堑的美丽
-
诗人的思乡情感在最后一句中表现为:
- A. 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 B. 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 C.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慨,但更加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历史的沉重。
- 《庐山谣》:同样以山水为背景,但更强调对美的追求与享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牛焘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