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赠珠廉秀 青楼集》
时间: 2025-04-28 20:50: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恁倚东风远映楼。
流莺窥面燕低头。
暇须瘦影纤纤织,
龟背香纹细细浮。
红雾敛,彩云收。
海霞为带月为钩。
夜来卷尽西山雨,
不着人间半点愁。
白话文翻译
你倚靠着东风,远远映照在楼阁上。
流莺偷偷看着你的脸,燕子低下了头。
闲暇时,细瘦的身影轻轻织就,
像龟壳上的香纹细细浮现。
红雾渐渐收敛,彩云也隐退。
海中的霞光如带,月光如钩。
夜里西山的雨卷尽,
人间却没有一丝忧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恁:你,指代对方。
- 倚:靠,依靠。
- 远映:远远地映照。
- 流莺:流行的黄莺,常用作美人的象征。
- 瘦影:形体纤细的身影。
- 龟背香纹:形容美人的背部如龟壳般的细腻纹理。
- 红雾、彩云:形容自然景观的色彩变化。
- 海霞、月钩:意象美丽,象征着美好的愿景和情感。
- 卷尽:形容雨水消散的状态。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的典故较少,主要通过自然景象和人间情感的结合,表达诗人对美的向往及对人生忧愁的淡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子振,生平不详,可能生活在唐宋时期,诗风细腻,擅长抒情。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情世态,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青楼集,意在通过描绘美人和自然景色的结合,表达一种宁静与淡泊的生活态度,可能寓意着对生活的感悟与享受。
诗歌鉴赏
本诗借助自然景色和清丽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诗中开篇“恁倚东风远映楼”,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而宁静的环境,东风轻拂,楼阁远映,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气氛。“流莺窥面燕低头”的描写,生动地勾画出美人婀娜的身姿,流莺与燕子的结合,象征着青春与爱情的轻盈。随后的“暇须瘦影纤纤织”,则暗示了美人的细致与柔和,仿佛在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和情感。
诗的后半部分“红雾敛,彩云收”,在色彩上转向一种淡化,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最后一句“夜来卷尽西山雨,不着人间半点愁”,则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理解和对忧愁的超然态度。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让人感受到宁静与美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恁倚东风远映楼。”:描述女子在东风中倚靠,楼影随风而动,营造出一种梦幻的场景。
- “流莺窥面燕低头。”:流莺和燕子的动作暗示着女子的美丽和她的含蓄。
- “暇须瘦影纤纤织,”:闲暇时,女子的细腻身影在织造美好的图案。
- “龟背香纹细细浮。”:细致的香纹如同龟壳上的纹理,赋予了女性美的独特性和神秘感。
- “红雾敛,彩云收。”:自然景观的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
- “海霞为带月为钩。”:海上霞光与月光的结合,形成一种美丽的意象,象征着希望。
- “夜来卷尽西山雨,”:夜晚的雨水消退,象征着烦恼的消散。
- “不着人间半点愁。”:强烈的反差,虽然外界有雨,但内心却毫无忧愁,体现了诗人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多处使用比喻,如“海霞为带月为钩”,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联系。
- 拟人:流莺和燕子的动作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非常工整,展现了古诗的对仗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美好的向往和对人生忧愁的淡化,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 流莺:美丽与青春的象征。
- 细影:细腻与柔和,代表女性的美。
- 红雾、彩云: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 月钩:美好的愿景和梦想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春天 B. 美人 C. 雨 D. 山 -
“夜来卷尽西山雨”的意思是?
A. 雨水滋润大地 B. 雨水消散人间的忧愁
C. 西山的雨很大 D. 夜晚的风很冷 -
诗中“流莺窥面”的作用是?
A. 描绘自然 B. 增加情感 C. 形象美人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同样描绘了自然与情感的交融。
- 李清照《如梦令》:反映了女性的柔美与内心情感。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冯子振的诗更注重人物的刻画与细腻情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性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分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