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茅山访郑炼师》

时间: 2025-01-11 08:01:57

小隐居城市,悠然寄一丘。

青山同入定,黄叶自悲秋。

湖影摇晴榻,钟声度暝楼。

丹砂何日就,期尔在玄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三茅山访郑炼师
小隐居城市,悠然寄一丘。
青山同入定,黄叶自悲秋。
湖影摇晴榻,钟声度暝楼。
丹砂何日就,期尔在玄洲。

白话文翻译:

我在城市中隐居,悠然自得地寄居在一座小山丘上。
青山与我一同静坐入定,黄叶在秋天中自感凄凉。
湖水的倒影摇曳在晴朗的榻上,钟声穿过夜晚的楼阁。
我何时才能炼成丹砂呢?希望你能在玄洲等我。

注释:

  • 小隐:小规模的隐居,指在城市中寻找一处安静的地方。
  • :小山,象征着隐逸的生活。
  • 同入定:与山水一同进入静谧的冥想状态。
  • 悲秋:秋天的黄叶,象征着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湖影:湖面的倒影,表现出一种宁静和悠然的氛围。
  • 钟声:寺庙的钟声,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思索。
  • 丹砂:指炼丹术中的丹药,象征着追求长生不老或超脱世俗的理想。
  • 玄洲:传说中的理想境界,象征着修道者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田艺蘅(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隐逸生活的乐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往往带有哲理性,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明代,那个时期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逐渐增强。田艺蘅在游览三茅山时,受到周围自然景色的启发,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修道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三茅山隐居时的心境,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头两句“小隐居城市,悠然寄一丘”即营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诗人在城市的喧嚣中找到了一处安静的山丘,象征着他对世俗的淡然态度。

“青山同入定,黄叶自悲秋”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青山与黄叶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永恒,后者则道出人生的无常与悲凉。

接下来的“湖影摇晴榻,钟声度暝楼”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水画面,湖水的倒影和钟声的回响使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意。这里的“钟声”不仅是地理上的声音,更是内心的回响,仿佛在提醒诗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最后一句“丹砂何日就,期尔在玄洲”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丹砂作为一种修道的象征,体现了他对长生与超脱的渴望,而“玄洲”则是他理想中的归宿,暗示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渗透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田艺蘅以诗人的角度,展现了一个追求内心宁静与超脱的隐者形象,既有对现实的反思,也有对理想的向往,体现出一种哲学的深度和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隐居城市,悠然寄一丘:在城市中隐居,享受生活的安宁与自在。
  2. 青山同入定,黄叶自悲秋:青山与我一同沉静,秋天的黄叶则令人感到凄凉。
  3. 湖影摇晴榻,钟声度暝楼:湖面上波动的倒影与寺庙的钟声交织出宁静的氛围。
  4. 丹砂何日就,期尔在玄洲:我什么时候才能炼成理想中的丹药?期待在理想的地方与你相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青山同入定,黄叶自悲秋”,表现出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 拟人:如“黄叶自悲秋”,传达出秋天的情绪。
  • 比喻:丹砂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玄洲则是精神归宿的象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的生活。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内心的渴望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隐:象征隐居生活,体现出对世俗的超脱。
  • 青山:代表永恒与宁静,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 黄叶:象征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湖影:意象柔和,传达出安宁的氛围。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思索。
  • 丹砂:象征追求长生与超脱的理想。
  • 玄洲:理想的归宿,象征着精神世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山同入定”是什么意思? A. 青山和我一起静坐
    B. 青山在哭泣
    C. 青山与黄叶争斗

  2. “丹砂”在诗中象征什么? A. 钱财
    B. 理想与追求
    C. 友谊

  3. 诗人希望在什么地方与朋友相聚? A. 城市
    B. 玄洲
    C. 山顶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田艺蘅《游三茅山访郑炼师》 vs 陶渊明《桃花源记》
    • 两者都描绘了理想的隐逸生活,但田艺蘅更侧重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陶渊明则强调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田艺蘅通过自然意象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而陶渊明则通过对理想乡的描述传达出对现实的逃避。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田艺蘅诗词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