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乐游园望月
作者: 杨凭 〔唐代〕
炎灵全盛地,明月半秋时。
今古人同望,盈亏节暗移。
彩凝双月迥,轮度八川迟。
共惜鸣珂去,金波送酒卮。
白话文翻译
在火热的阳光下,月亮正值初秋时分。古今的人们共同仰望着这轮明月,时光在盈亏间悄然流转。绚丽的彩霞映衬着双月,船只在八条河流中缓缓移动。我们共同惋惜着美好的乐声渐行渐远,金色的波浪送走了酒杯。
注释
字词注释
- 炎灵:指阳光,象征天气炎热。
- 全盛:形容阳光强烈。
- 明月:指清晰明亮的月亮。
- 今古:今时与古代,表示时间的流转。
- 盈亏:指月亮的圆缺变化。
- 节暗移:时间和节气在悄然变化。
- 彩凝:指彩霞凝聚的样子。
- 双月:指两轮明月,可能是象征或意象。
- 轮度:轮船的行程。
- 八川:指八条河流,可能是一个象征性的表达。
- 鸣珂:指乐器的声响。
- 金波:金色的水波,象征着酒的流动。
- 酒卮:酒杯,泛指饮酒的器具。
典故解析
- 明月:古代诗词中常用意象,象征团圆、思乡。
- 盈亏:与月亮的变化联系,常用来比喻人生的起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凭,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创作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或许是重阳节或中秋节的夜晚,正值月圆之时,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乐游园望月》通过描绘秋天的月亮和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与对美好瞬间的珍惜。诗开头以“炎灵全盛地”引入,强烈的阳光与初秋的明月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的变化与和谐。接着“今古人同望”,则将目光从个人拓展到历史,体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诗人感受到古今人们共同仰望月亮的情感。
“盈亏节暗移”一句,诗人用月亮的圆缺变化来比喻人生的无常,暗示着人生中的种种起伏。接下来的“彩凝双月迥”,则通过色彩的描绘,渲染出一种美丽而孤独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对月亮的描写。最后两句“共惜鸣珂去,金波送酒卮”,不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惋惜,也隐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酒代表着欢聚,而“鸣珂”则象征着乐曲的消逝,令人感到一丝伤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人生感悟,带领读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生活的美好与短暂。诗中不仅有对月亮的赞美,也蕴含了一种哲学思考,体现出唐代诗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炎灵全盛地:在阳光炽烈的地方。
- 明月半秋时:此时正值初秋,月亮明亮。
- 今古人同望:古今的人们共同仰望着明月。
- 盈亏节暗移:月亮的盈亏变化反映着时间的流逝。
- 彩凝双月迥:彩霞映衬着双月,显得更加美丽。
- 轮度八川迟:船只在河流中缓缓行驶,象征着时光的缓慢。
- 共惜鸣珂去:大家共同惋惜美好的音乐声渐渐远去。
- 金波送酒卮:金色的波浪送走了欢聚的酒杯,象征着离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的变化比作人生的起伏。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今古人同望,盈亏节暗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月亮的仰望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团圆与思念。
- 彩霞:代表美好时刻的辉煌。
- 双月:可能象征着双重人生或情感的复杂性。
- 金波:象征着流动的时间与酒的欢聚。
文化内涵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团圆、思乡相联系,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常用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杨凭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元代
C. 唐代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鸣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酒
C. 一种花
D. 一种饮食 -
“盈亏节暗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
B. 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
C. 对于自然景象的赞美
D. 对于友情的思考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可以将《乐游园望月》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两者均以月亮为主题,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思乡情感,而杨凭的诗则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