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见神化象,翻怜浪子游。
山光衔晓月,云影罨江楼。
殿角钟鸣午,林边叶报秋。
孤帆天际出,或恐是归舟。
白话文翻译:
我没有见到神仙的化身,反而更加怜惜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
山光映照着清晨的月亮,云影笼罩着江边的楼阁。
殿角的钟声在午后响起,林边的树叶开始传递秋天的消息。
孤独的帆船从天边驶出,或许它是归来的船只。
注释:
- 不见神化象:没有见到神仙的化身,暗指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 翻怜浪子游:反而更加怜惜那些漂泊的游子。
- 山光:山的光影。
- 衔晓月:承载着清晨的月光。
- 云影罨江楼:云的影子笼罩着江边的楼阁。
- 殿角钟鸣午:宫殿的钟声在正午时分响起。
- 林边叶报秋:树林边的树叶开始传递秋天的到来。
- 孤帆天际出:孤独的小帆船从天边驶出。
- 或恐是归舟:或许这是归来的船只,暗含对归属感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炳(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意境深远,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访褚敏元不遇》作于诗人访友未果之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和游子生活的思考。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交织,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归属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以“神化象”和“浪子游”对比,既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也流露出对现实中漂泊者的同情。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山光衔晓月”和“云影罨江楼”营造了一幅清晨的宁静画面,令人心生向往。正午的“殿角钟鸣”与秋天的“林边叶报秋”相呼应,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孤帆天际出,或恐是归舟”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孤帆的出行象征着人生的旅途,而归舟暗示了对家的渴望和归属感的追寻。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深深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使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见神化象:表达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失落。
- 翻怜浪子游:对漂泊者的同情,反映现实的无奈。
- 山光衔晓月:描绘清晨的自然美景。
- 云影罨江楼:云影笼罩,增添了诗的意境。
- 殿角钟鸣午:响起的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
- 林边叶报秋:自然中的变化,传递季节的消息。
- 孤帆天际出:孤独的小帆船,象征人生旅途。
- 或恐是归舟:对归属的渴望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比如“山光衔晓月”,将山的光影比作月光,增添诗的美感。
- 拟人:如“叶报秋”,赋予自然物体以人的行为,使景物更具生命力。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游子生活的思考与对归属感的渴望,反映了对人生流转的感慨,展现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化象:象征理想与追求。
- 浪子:代表漂泊不定的生活。
- 山光与晓月: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孤帆:象征孤独的旅程与归属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殿角钟鸣”是在哪个时段响起的?
- A. 清晨
- B. 正午
- C. 傍晚
-
“孤帆天际出”中的“孤帆”象征什么?
- A. 归家的船
- B. 漂泊的生活
- C. 旅行的梦想
-
诗人对“浪子”的态度是?
- A. 轻视
- B. 同情
- C. 嫉妒
答案:
- B. 正午
- B. 漂泊的生活
- B. 同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可以将贺炳的《访褚敏元不遇》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二者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但王维更倾向于静谧的内心世界,而贺炳则在描写自然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对游子和归属感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