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岫山漫兴》

时间: 2025-04-27 07:51:46

翠岫排云出,支筇绝顶看。

树深山寺还,泉咽石林寒。

草近秋逾碧,枫兼霜更丹,不生摇落感,但觉此心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岫排云出,支筇绝顶看。
树深山寺还,泉咽石林寒。
草近秋逾碧,枫兼霜更丹,不生摇落感,但觉此心宽。

白话文翻译:

青翠的山岫从云雾中显露出来,我手持拐杖在山顶眺望。
树林深处还有寺庙,泉水在寒石间潺潺流淌。
草地在秋天显得更为碧绿,枫叶在霜冻下愈加鲜红。
不因树木的摇落而感到伤感,只觉此时内心宽广舒畅。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岫:指青翠的山岭。
  • 支筇:支撑的拐杖。
  • 绝顶:山的最高处。
  • :水流声的细微,形容泉水流淌的声音。
  • :超过。
  • :红色,形容枫叶。
  • 摇落感:对树叶飘落的感伤情绪。
  • 此心宽:心情宽广,感到愉悦。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涉及特定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宁静,体现了"山水诗"的传统特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炳,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其诗作多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贺炳游山玩水之时,正值秋季,秋天的景色使他产生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感。

诗歌鉴赏:

《云岫山漫兴》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展现了诗人贺炳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开篇的“翠岫排云出”描绘了山岫在云雾中的显现,生动地描绘出一种清新、开阔的自然场景,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接下来的“支筇绝顶看”,诗人自信地站立在山顶,用拐杖支撑着自己,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探索与向往。

“树深山寺还,泉咽石林寒”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中的宁静与幽深,寺庙的存在让人感受到人文的气息,也让自然的宁静与人类的文明相交融。泉水的“咽”声则为这幅自然画卷增添了一丝生动的气息,仿佛让读者听到那涓涓细流的声音。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草木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色彩变化,草的碧绿与枫的红色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最后的“不生摇落感,但觉此心宽”则是诗人内心的独白,表达了他对生命流逝的淡然,对自然的欣赏与内心的平和。这种超然的心态让整首诗歌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对生命的深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岫排云出:山岫如翠绿的宝石,穿透云雾,展现出清新的面貌。
  • 支筇绝顶看:手持拐杖,在山顶上俯瞰四周,表达了探索自然的勇气。
  • 树深山寺还:山中有寺,隐秘而幽静,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泉咽石林寒:泉水流过寒冷的石头,声响清脆悦耳,增加了环境的生动性。
  • 草近秋逾碧:秋天的草依然青翠,表现出秋天的生机。
  • 枫兼霜更丹:霜冻后的枫叶更显红艳,展示出秋天的美丽景色。
  • 不生摇落感:不因树叶的飘落而感到伤感,表现出对自然变化的淡然。
  • 但觉此心宽:内心感到宽广舒畅,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态。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泉咽”给泉水赋予了声音的特征,使其生动形象;“翠岫排云出”则通过比喻增强了山的壮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生活的淡然态度,体现了山水诗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岫:象征自然的清新和美丽。
  • 山寺:代表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 泉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静谧。
  • 草和枫:象征生命的轮回与变化,秋天的美丽与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支筇”是什么意思?

    • A. 拐杖
    • B. 杖子
    • C. 棍子
    • D. 以上皆是
  2. 诗人对秋天的草有何种描述?

    • A. 变得枯黄
    • B. 依然碧绿
    • C. 变得凋零
    • D. 无法生长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悲伤
    • B. 宽广舒畅
    • C. 忧虑
    • D. 恼怒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更侧重于秋天的静谧与思考;而李白的《庐山谣》则展示了山的雄伟壮阔,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