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时间: 2025-01-11 06:37:29

黑风卷沙平太行,辕门列戟飞秋霜。

敲冰饮马万蹄裂,旄头白日寒无光。

胡笳叫屈角声死,短兵战过交河水。

不恤身为塞下磷,孤光还照长城里。

意思解释

塞下曲

作者: 田艺蘅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黑风卷沙平太行,
辕门列戟飞秋霜。
敲冰饮马万蹄裂,
旄头白日寒无光。
胡笳叫屈角声死,
短兵战过交河水。
不恤身为塞下磷,
孤光还照长城里。

白话文翻译:

黑风卷起沙尘,笼罩了平坦的太行山,辕门前列着的戟像飞舞的秋霜。敲打冰面饮水的马匹,数以万计的蹄声震裂冰层。旄头在白日里显得寒冷无光,胡笳悲鸣,角声凄厉仿佛要叫人屈服,短兵相接的战斗已在交河水的尽头进行。不在意身为边塞孤燥的磷火,孤独的光芒依然照耀着长城的内外。

注释:

  • 辕门: 古代车马出入的门,象征军事重地。
  • : 古代一种兵器,象征士兵的勇猛。
  • 敲冰饮马: 描述在寒冷的天气中,马匹需要敲开冰面饮水,表现了艰苦的环境。
  • 胡笳: 唐代乐器,常与边塞情景相关,通常有凄凉悲伤的音调。
  • 塞下磷: 指边境地区的孤独与艰苦,磷火象征着微弱的生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田艺蘅(约1530年-约1615年),字子龙,明代诗人,其诗风雄浑豪放,常以边塞题材见长。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边疆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以个人的经历和观察,描绘了边塞士兵的艰苦和孤独。

诗歌鉴赏:

《塞下曲》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和边塞的凄凉。开篇“黑风卷沙平太行”一句,瞬间引入了读者的视野,仿佛置身于风沙弥漫的战场。接着“辕门列戟飞秋霜”,不仅展现了战士们的严肃和勇武,也隐含着战争带来的寒冷和死亡的威胁。诗中通过“敲冰饮马万蹄裂”的细腻描写,表现出士兵们在冰冷的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极具感染力。“胡笳叫屈角声死”更是通过音乐的意象传达了战斗的惨烈和士兵的悲壮。整首诗情感深沉,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国家的忧虑,情感真挚而动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黑风卷沙平太行: 描绘了边塞的恶劣天气,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 辕门列戟飞秋霜: 反映出战士的士气和战备状态。
    • 敲冰饮马万蹄裂: 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严酷的生存环境。
    • 旄头白日寒无光: 通过光影的对比,强调了环境的冷酷。
    • 胡笳叫屈角声死: 通过音乐传达出战斗的悲惨。
    • 短兵战过交河水: 暗示战斗的激烈和血腥。
    • 不恤身为塞下磷: 表达对士兵不怕艰难困苦的崇高精神。
    • 孤光还照长城里: 尽管身处艰难,但仍有希望和坚持的象征。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孤光”象征希望)、对仗(如“黑风卷沙”与“辕门列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和战士们的无畏精神,表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的反思与哀伤。

意象分析:

  • 黑风: 象征战争的残酷和自然的威胁。
  • : 代表战士的勇敢与冲锋。
  • : 体现边塞的寒冷和艰难。
  • 胡笳: 反映战争的悲伤与无奈。
  • 孤光: 象征希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黑风卷沙”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战斗的激烈
    • B. 自然的恶劣
    • C. 士兵的勇气
    • D. 生活的艰辛
  2. “敲冰饮马”这一句中“饮马”指的是什么?

    • A. 马饮水
    • B. 马争斗
    • C. 马受伤
    • D. 马奔跑
  3. 诗中提到的“胡笳”是指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武器
    • C. 一种草药
    • D. 一种动物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塞下曲》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烈与悲壮,但更侧重于士兵的英勇与忠诚,而田艺蘅的《塞下曲》则更加关注环境的艰苦与士兵内心的孤独。两者在主题表达上各有侧重,却同样反映出边塞生活的真实与困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田艺蘅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边塞诗歌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