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 其四 闺情
悲妾似花身,能得几时好。
空将泪见花,花落知多少。
不复理残机,织锦心草草。
频放剪刀声,双眉灯下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女子的忧伤与无奈。她自比花朵,感叹自己的美丽如花般易逝,能够享受到的美好时光是多么短暂。眼泪流淌在花瓣上,花儿凋零了多少,她无从得知。心中虽然还有织锦的梦想,但对于残破的机缘已无心再理。频繁的剪刀声响起,犹如她在灯下独自整理心情,眉头紧锁,愁苦难解。
注释:
字词注释:
- 妾:古代对女性的称呼,指妻子或妾侍。
- 似花身:比喻女子的美丽和脆弱。
- 几时:多长时间,指时间的短暂。
- 空将泪见花:空自流泪,看花却不知其凋零。
- 不复理残机:不再去理会破碎的织机,表达对生活无奈的态度。
- 剪刀声:形容她心中愁苦的声音。
典故解析:
- 花落知多少:引用了花朵凋零的意象,常用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消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文笔著称。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女性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
创作背景:
《生查子 其四 闺情》创作于女性在家庭中处于相对孤立的环境中,表达了女性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反映了清代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对其情感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女子的柔弱与无奈。开头以“悲妾似花身”引入,直接抒发了对自己美丽短暂的感慨,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全诗采用了大量的意象,花、泪、剪刀、灯等,构成了一个充满哀愁的氛围。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空将泪见花”的意象,反映了女子对青春流逝的无奈与失落。接着提到“不复理残机”,透露出对生活的麻木与无力感,似乎即便有心去编织美好的未来,却因现实的残酷而无法实现。
最后一句“频放剪刀声,双眉灯下扫”则再次强调了她的孤独与沉重的心情。在灯下的剪刀声中,似乎不仅仅是对物品的整理,更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梳理。双眉紧锁,代表了困扰和忧愁。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时代的悲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悲妾似花身:开篇直接陈述了内心的悲伤,自比花朵,暗示自己的脆弱与短暂。
- 能得几时好:感叹自己能享受到的快乐时光是多么有限。
- 空将泪见花:泪水流淌在花瓣上,隐喻无尽的忧伤与失落。
- 花落知多少:不知道花儿凋零的数量,暗示对时间流逝的无知与无奈。
- 不复理残机:对残破的织机已无心再去理会,象征着对生活的放弃。
- 织锦心草草:心中虽有理想和希望,但已心力交瘁。
- 频放剪刀声:剪刀的声音象征着对生活的干扰与烦躁。
- 双眉灯下扫:在灯下整理自己的心情,表现出愁苦与沉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花,突出其美丽与脆弱。
- 拟人:通过“剪刀声”赋予声音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频放剪刀声,双眉灯下扫”,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感慨与对生活无奈的思考,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丽与短暂,代表女性的青春。
- 泪:表达悲伤与无奈。
- 剪刀:代表生活的切割与无情。
- 灯:象征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忧伤而深刻的情感世界,突显了诗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悲妾似花身”意指什么?
- A) 自谦
- B) 自夸
- C) 感到悲伤
- D) 感到快乐
-
“不复理残机”中“残机”指的是什么?
- A) 破损的织机
- B) 残缺的理想
- C) 破碎的心情
- D) 失去的时间
答案:
- C) 感到悲伤
- A) 破损的织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长恨歌》
- 温庭筠的《玉楼春》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董元恺的《生查子 其四 闺情》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展现出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