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和张元晖清明)》

时间: 2025-01-27 03:52:21

兰亭丝竹。

高会群贤,其人如玉。

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

舞雩初试春衣,听咏歌、童子五六。

泽畔行吟,沙汀拾翠,满江新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梢青(和张元晖清明)
作者: 王庭 〔宋代〕

兰亭丝竹。高会群贤,其人如玉。曲水流觞,灯前细雨,檐花蔌蔌。舞雩初试春衣,听咏歌童子五六。泽畔行吟,沙汀拾翠,满江新绿。


白话文翻译:

在兰亭举办的高雅聚会,音律如丝竹般悦耳,与会者个个气质非凡。曲水流觞,灯下细雨纷飞,檐下花瓣随风飘落。春天的舞雩仪式初次试装,听见了几个童子在吟唱。水边吟咏,沙滩上拾起翠绿的草叶,江面上满是新绿的景象。


注释:

字词注释:

  • 兰亭:兰亭指的是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中的兰亭,此地有名的文人聚会之地。
  • 丝竹:指的是古代的乐器,象征着音乐的优雅和高雅的氛围。
  • 曲水流觞:古代文人雅集时的一种活动,指在曲折的水面上漂流酒杯,吟诗作对。
  • 舞雩:古代祭祀风神的仪式,通常伴随舞蹈和歌唱。
  • 泽畔行吟:指在水边吟咏,表现出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
  • 沙汀:沙滩,指河边的沙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兰亭”即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背景,象征着文人雅集和诗歌的传统。曲水流觞也是古人雅集的一种活动,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的闲适与风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庭,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际聚会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和文人聚会的场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王庭的《柳梢青》是一首描绘春意盎然的诗作,借助兰亭聚会的场景,展示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诗的开头用“兰亭丝竹”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高雅的氛围,音乐与文人汇聚的场景让人心驰神往。接着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细雨、檐下花瓣的轻柔,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舞雩初试春衣”充满了生机与期待,展现了对春天的盼望与热爱,而“听咏歌童子五六”则点明了聚会的欢乐气氛,童子的吟唱为这幅春日画卷增添了几分活泼和生动。最后,诗人以“泽畔行吟,沙汀拾翠,满江新绿”收尾,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陶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文人聚会的向往,呈现了一个和谐、温馨而富有生机的春日场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兰亭丝竹”:兰亭的聚会,音乐悠扬,象征着高雅的生活。
  • “高会群贤,其人如玉”:形容聚会的文人贤士,个个气质出众。
  • “曲水流觞”:描绘古代文人雅集的活动,具有诗意和趣味。
  • “灯前细雨”:细雨飘洒在灯光下,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
  • “檐花蔌蔌”:形容花瓣在微风中飘落,增添了春天的动感。
  • “舞雩初试春衣”:春天的舞蹈仪式,象征着新的开始。
  • “听咏歌童子五六”:表现出童子的天真和活泼,增加了聚会的欢快气氛。
  • “泽畔行吟,沙汀拾翠”:描述在水边吟咏的闲适情景,体现了自然的美。
  • “满江新绿”:最后以新绿的江面结束,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其人如玉”比喻聚会的人品德高尚。
  • 拟人:细雨与花瓣的描绘,使自然景物充满生命力。
  • 对仗:如“泽畔行吟,沙汀拾翠”,形成优美的对仗结构。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文人聚会的欢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亭:象征文人雅集,代表着高雅的文化氛围。
  • 丝竹:象征音乐,表达出文人之间的和谐。
  • 春衣:象征春天的到来,代表新的开始和希望。
  • 细雨:象征柔美而细腻的情感。
  • 新绿:象征生机与活力,展现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兰亭丝竹”中“丝竹”指的是:
    A. 一种花
    B. 古代乐器
    C. 一种食物
    D. 一种风景

  2. “舞雩初试春衣”中的“舞雩”是指:
    A. 春天的舞蹈仪式
    B. 一种植物
    C. 一种乐器
    D. 一种节日

  3. 诗中提到的“曲水流觞”是什么活动?
    A. 游玩
    B. 聚会诗歌吟唱
    C. 打猎
    D. 农作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庭的《柳梢青》与杜甫的《春望》都体现了春天的美好,但王庭更侧重于文人聚会的欢乐,而杜甫则更多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