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时间: 2025-04-28 02:00:19

江上采珠还,初见秋波瞥。

问得莫愁名,便是愁时节。

默默又依依,罗带频拈结。

无限此时情,后日和伊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
江上采珠还,初见秋波瞥。
问得莫愁名,便是愁时节。
默默又依依,罗带频拈结。
无限此时情,后日和伊说。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采珠的时候,首次看到秋水的波光闪烁。
我问起“莫愁”的名字,那就是愁苦的季节。
默默无语又依依不舍,频频把丝带拈来拈去。
此时的情感无限,等到以后再和她诉说。

注释:

  • 江上采珠还:指在江边采珠,返回的情景。
  • 初见秋波瞥:第一次看到秋天的波光闪烁。
  • 莫愁名:指“莫愁”这个名字,暗指愁苦。
  • 便是愁时节:说明正是愁苦的季节。
  • 默默又依依:默默无语又依依不舍。
  • 罗带频拈结:不断地将丝带拈来拈去。
  • 无限此时情:此刻的情感无以言表。
  • 后日和伊说:等待将来再向她倾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侃(1872年-1933年),字仲华,号静斋,近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及教育家。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致力于推动文学和文化的革新。他的作品风格独具一格,以清新自然著称。

创作背景:

《生查子》创作于黄侃的诗歌创作高峰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思潮交汇之际。诗中流露出对情感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感悟的深入思考。

诗歌鉴赏:

《生查子》是一首充满情感波动的词作,描绘了诗人江边采珠时的情景,以及对秋天的感受。在这首词中,黄侃以自然景物引发内心情感,展现了他对爱情和生活的深刻理解。词的开头“江上采珠还”描绘了一个清新自然的场景,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初见秋波瞥”则用“秋波”这个意象引出对季节变化的感慨。随着情感的推进,诗人开始思考“莫愁”的名字,象征着心中难以言说的愁苦。

接下来,诗人以“默默又依依”表达了对情感的无奈与依恋。此时此刻的情感仿佛如同那轻柔的丝带,无法捉摸却又难以割舍。“罗带频拈结”,将情感的纠结直观地表现出来,仿佛在不断地尝试与回忆中寻找解脱。最后一句“后日和伊说”则透露出对未来的期盼,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气。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黄侃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上采珠还:诗人描绘了在江边采珠的场景,暗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
  2. 初见秋波瞥:首次见到秋天水面波光,带有一种新奇和期待。
  3. 问得莫愁名:提到“莫愁”,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关联。
  4. 便是愁时节:愁苦的季节,暗示内心的忧伤。
  5. 默默又依依:表达无言的思念和对过去的留恋。
  6. 罗带频拈结:用丝带象征情感的复杂与纠结。
  7. 无限此时情:此刻情感深厚,难以言表。
  8. 后日和伊说:期待未来能够倾诉自己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通过“莫愁”赋予情感以人性化的表达。
  • 对仗:词句之间的对称与平衡,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情感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展开,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自然的描写,将内心的愁苦与思念传达给读者,展现了人对情感的细腻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与生命的流动。
  • :代表珍贵的情感或经历。
  • 秋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带着淡淡的忧伤。
  • 罗带:象征情感的缠绵与纠结,体现对爱情的执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初见秋波瞥”中的“秋波”指代什么? A. 秋天的风
    B. 秋天的水面波光
    C. 秋天的花
    D. 秋天的阳光

  2. “罗带频拈结”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和依恋
    C. 绝望
    D. 轻松

  3. 诗中提到的“莫愁”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愁苦
    C. 希望
    D. 忘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诗词对比:

黄侃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写,但黄侃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来传达内心情感,而李清照则偏重于直接的情感抒发。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却都展现了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黄侃《黄侃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清照与近现代诗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