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一 滇缅路感怀》
时间: 2025-01-27 06:14: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漫漫滇西山水程,何寻当日旧旗旌?
密林瘴气朝吹血,怒水残阳暮带腥。
拼蚁死,拄天倾,硝烟散后万山青。
道旁有木今如拱,似向行人说远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漫长的滇西山水旅程,诗人感叹一路上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旧标志和旗帜。茂密的森林弥漫着瘴气,早晨的空气里似乎还有鲜血的气息,愤怒的河水在傍晚的残阳下也带着腥味。拼命挣扎的蚂蚁在死亡中,仿佛支撑着即将倾覆的天空。硝烟散去之后,万山依旧青翠。路旁的树木如同拱门,仿佛在向过路的行人诉说着远方的征程。
注释:
-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 滇西:指云南西部地区。
- 旗旌:指旧时的军旗和标志。
- 瘴气:指湿热地区的有害气体,常与疾病相关。
- 怒水:指河流的急流。
- 硝烟:指战争留下的烟雾。
- 拄天倾:形容极为艰难的境地。
- 万山青:指山峦依然青翠,象征生机。
典故解析:
此诗提及的“瘴气”与“怒水”反映了滇西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历史上这一区域因气候与地形的原因,常常导致疾病和旅途的艰难。诗中通过对比“硝烟”和“万山青”,表现出战争与自然的对立,反映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蔡淑萍,现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和社会现实为主题,常通过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当代,反映了诗人对滇西这一历史文化区域的感怀与思考,可能与社会变革、历史记忆有关。
诗歌鉴赏:
此首《鹧鸪天》通过对滇西的自然景观与历史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诗的开头“漫漫滇西山水程”便设定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接着用“何寻当日旧旗旌”引出对过往的渴望,似乎在追问:曾经的荣耀与记忆,现在又在哪里呢?
接下来几句以生动的意象描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密林中的瘴气与怒水的腥味,构筑出一幅艰难的旅途画面,传达出一种迫切的生存感。而“拼蚁死,拄天倾”则通过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斗争的无奈。最后,诗人以“道旁有木今如拱”结束,仿佛在提醒行人,无论前路多么艰辛,依然有自然的陪伴与支持。
整首诗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生命的感叹,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漫漫滇西山水程:漫长的滇西旅途,感叹路途遥远。
- 何寻当日旧旗旌:追忆往昔的辉煌与标志,感叹时光的流逝。
- 密林瘴气朝吹血:描述恶劣的自然环境,晨雾中似乎有血腥气。
- 怒水残阳暮带腥:傍晚的河水在夕阳下流淌,带着腥味。
- 拼蚁死,拄天倾:形容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仿佛在支撑着天空。
- 硝烟散后万山青:战争过后,山依旧青翠,象征希望与生机。
- 道旁有木今如拱:路旁的树木如拱门,象征着对远征的诉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怒水”象征着战乱的激烈。
- 拟人:如“似向行人说远征”,赋予树木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滇西的自然与历史,表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生命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在艰难旅途中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山水:象征自然的壮美与无情。
- 旧旗旌:象征曾经的荣耀与记忆。
- 瘴气与怒水:象征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死亡。
- 万山青:象征希望与生机。
- 木拱:象征自然的陪伴与支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滇西”指的是哪个地区? A. 西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西北地区 -
诗中提到的“硝烟散后万山青”意味着什么? A. 战争带来的毁灭
B. 和平后的生机与希望
C. 生命的脆弱
D. 自然的险恶 -
“怒水”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命的力量
B. 战争的激烈与冲突
C. 自然的美丽
D. 过去的回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蔡淑萍的《鹧鸪天》更注重描绘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表达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而杜甫的《登高》则更多展现了个人的壮志与忧国之情。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
- 《唐诗三百首》
- 《当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