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二 与严霜、无斋同和寂园老人并效其体》

时间: 2025-01-27 04:01:43

浩浩风尘污敝衣。

柴关石路几人归。

书生坐觉蓬蒿老,火灭时惊蝙蝠飞。

怜素月,赋琼枝。

去留无定费寻思。

残宵更有盈襟泪,流到清光欲尽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浩浩风尘污敝衣。柴关石路几人归。
书生坐觉蓬蒿老,火灭时惊蝙蝠飞。
怜素月,赋琼枝。去留无定费寻思。
残宵更有盈襟泪,流到清光欲尽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风尘仆仆中衣衫褴褛的状态。柴门和石路上,归家的人寥寥无几。书生独自坐着,感到自己像被蓬蒿覆盖的老者,正当火光熄灭时,吓得蝙蝠飞起。怜惜那皎洁的月光,为之赋诗,想要表达对它的赞美。不过无论去留都不确定,让人徒然思索。残夜中,更多的是怀着满怀的泪水,随着清光的渐渐消逝而流淌。

注释:

  • 浩浩风尘:浩浩荡荡的风尘,形容旅途的艰辛。
  • 污敝衣:衣服肮脏破旧。
  • 柴关:柴门,指简陋的住所。
  • 蓬蒿老:形容人像荒草一样苍老,暗示书生的失落与孤独。
  • 盈襟泪:形容衣襟上挂满了泪水。
  • 清光欲尽时:指清晨的光亮即将消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永正,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著称。其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一个孤寂的夜晚,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感受和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感悟。开篇的“浩浩风尘污敝衣”便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艰辛的旅途状态,突显了生活的艰难与不易。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孤独的书生形象,他在柴门石路上,感受到人生的孤寂与时光的流逝。诗中“火灭时惊蝙蝠飞”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夜幕降临时的情景,同时也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怜素月,赋琼枝”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其在孤独时刻给予的慰藉。诗人用月光的清丽,抒发了内心的柔情与无奈。最后两句“残宵更有盈襟泪,流到清光欲尽时”则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流露出深切的悲伤与思索。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透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浩浩风尘污敝衣:描绘旅途的艰难与环境的恶劣。
  2. 柴关石路几人归:描写归家的人少,增添孤独感。
  3. 书生坐觉蓬蒿老:书生感到时间流逝,体现内心的失落。
  4. 火灭时惊蝙蝠飞:暗示孤独的夜晚,生命的脆弱。
  5. 怜素月,赋琼枝: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赞美。
  6. 去留无定费寻思: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
  7. 残宵更有盈襟泪:情感的流露,内心的悲伤。
  8. 流到清光欲尽时:时间的流逝,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蓬蒿老”比喻人失落的状态。
  • 拟人:赋予自然物象情感,如“怜素月”。
  • 对仗:整首诗的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孤独、时间流逝和对自然的感悟展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尘: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尘世的繁杂。
  • 素月:象征纯净与美好,提供心灵的慰藉。
  • 盈襟泪:象征内心的情感与悲伤,流露出人性的柔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浩浩风尘”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自然风光
    b) 旅途的艰辛
    c) 内心的孤独

  2. “怜素月”中的“素月”指的是什么? a) 皎洁的月亮
    b) 清新的空气
    c) 明亮的星星

  3.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悲伤
    c) 激昂

答案:

  1. b) 旅途的艰辛
  2. a) 皎洁的月亮
  3. b) 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孤独和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更加关注亲情的思念。
  • 《静夜思》:通过月光表达思乡之情,与《鹧鸪天》的孤独和对自然的感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现代诗歌选》

通过以上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陈永正的《鹧鸪天》及其所传达的深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