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4-25 22:44:27

好梦初惊百感新。

谁家歌管隔墙闻。

残灯收罢空明月,腊雪消融更暮云。

莺有伴,雁离群。

西窗寂寞酒微醺。

春寒留得梅花在,剩为何郎瘦几分。

意思解释

鹧鸪天

作者: 元好问 〔金朝〕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好梦初惊百感新。
谁家歌管隔墙闻。
残灯收罢空明月,
腊雪消融更暮云。
莺有伴,雁离群。
西窗寂寞酒微醺。
春寒留得梅花在,
剩为何郎瘦几分。

白话文翻译:

做了个好梦刚醒来,百种感受涌上心头。
不知道是哪个人家在隔壁唱歌。
熄灭了残灯,空余明月在高空。
腊月的雪已融化,傍晚的云彩更加沉重。
小莺有伴侣,而大雁却离群独飞。
西窗下我独坐,微醺着饮酒。
春寒中梅花还在,剩下的为何我却瘦了几分?

注释:

  • 好梦初惊: 刚刚醒来的美梦,带着新鲜的感受。
  • 隔墙闻: 隔着墙壁能听到的声音,暗示距离与亲近感的矛盾。
  • 残灯: 形容夜晚的灯光已经熄灭,只剩下明月。
  • 腊雪: 腊月的雪,象征冬天的寒冷。
  • 莺有伴,雁离群: 小鸟有伴侣,而大雁却孤单,表现孤独的情感。
  • 微醺: 形容酒意微微上头的状态。
  • 梅花: 春天的象征,与寒冷的春寒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字汝舟,号山水,金朝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自然景物为主,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鹧鸪天》写于诗人心境浮沉之时,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内心的孤独感,反映了时局动荡带来的情感困扰。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寒时节的夜晚,诗人通过“好梦初惊”引入,展现了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起初的美梦被清醒打断,带出了内心的百感交集,渴望与孤独感交织。隔墙传来的歌声,仿佛是情感的寄托,但又让人感到距离的无奈。

诗中“残灯收罢”与“空明月”的对比,体现了夜的寂静与孤独,夜空的明月成为诗人唯一的陪伴。随后的“腊雪消融更暮云”,则描绘了冬去春来的景象,带有生命的希望,却又因“雁离群”而显得孤寂。最后两句“春寒留得梅花在,剩为何郎瘦几分”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春寒依旧,梅花却在寒风中独自绽放,反映了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全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孤独的深刻思考,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好梦初惊: 表达从梦中醒来的惊讶,暗示美好的梦境。
  2. 谁家歌管隔墙闻: 听到隔壁传来的歌声,暗示对生活的向往。
  3. 残灯收罢空明月: 夜晚的灯熄灭,唯有明月孤独地挂在天上。
  4. 腊雪消融更暮云: 腊月的雪融化,傍晚的云彩变得更加沉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5. 莺有伴,雁离群: 小鸟有伴侣,而大雁却孤单,表现出孤独的情感。
  6. 西窗寂寞酒微醺: 在西窗下独坐,微微醉酒的状态,令人感到孤寂。
  7. 春寒留得梅花在: 春天的寒冷依旧,但梅花却在坚韧地绽放。
  8. 剩为何郎瘦几分: 诗人自问,春寒中自己为何反而显得消瘦,表现出情感的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 “明月”象征着孤独与清冷。
  • 对仗: “莺有伴,雁离群”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孤独。
  • 拟人: 梅花“留得”,赋予植物以情感,增强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内心的孤独,反映了在寒冷与孤独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 代表着坚韧与美好,是春天的象征。
  • 明月: 象征孤独与清冷,诗人情感的寄托。
  • 莺与雁: 小鸟的伴侣象征着温暖与情感,而大雁离群则体现了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鹧鸪天》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元好问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腊雪”指的是哪个季节的雪?

    • A. 春天
    • B. 夏天
    • C. 冬天
  3. 诗中“莺有伴,雁离群”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
    • C. 安宁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 通过描绘春雨带来的生机与温暖,与《鹧鸪天》中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境界。
  • 《月夜忆舍弟》 也表达了思念与孤独,情感上与《鹧鸪天》有共鸣,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好问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